10月20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專家團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農科院植保所)主辦,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河南省植物保護站、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和北京中保綠農科技集團等聯合協辦的“大豆重要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與新品種觀摩交流會”在新鄉市召開。會議期間,參會代表調研了黃淮海大豆產區新發病害癥青的為害癥狀和抗胞囊線蟲病大豆新品種的試種表現,觀摩了植保所研發的大豆癥青病檢測與防控技術、靶向幾丁質農藥、生防菌劑、緩釋農藥制劑、“一包四噴”等大豆病蟲草害防控技術和產品的實施效果,交流了我國大豆產業密植栽培、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背景下病蟲害發生與綠色防控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
我國大豆常年因病蟲草害而受損的面積高達1.3億畝次,造成的產量損失超過30%,局部地區甚至出現了絕收絕產。針對大豆產業鏈“卡脖子”問題,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啟動了所級重大任務“大豆重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聚焦大豆癥青、孢囊線蟲病、根腐病、蠐螬、雙斑螢葉甲和牛筋草等重大病蟲草害,圍繞病蟲草害災變規律、防控技術、防控產品和防控技術體系集成與示范,開展聯合攻關。項目團隊及合作者依托前期工作基礎,在大豆育種,大豆疫霉菌、大豆癥青發生機理及大豆病蟲害防控技術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利用3855個大豆重組自交系,構建了大豆2個主要抗孢囊線蟲位點的高密度遺傳圖譜,并結合基因組分析,鑒定了這2個位點的抗孢囊線蟲候選基因,為大豆抗孢囊線蟲的品種選育提供重要的抗病基因;闡明了幾丁質合成酶PsChs1催化幾丁質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發現一種新型重組的雙生病毒-大豆黃曲葉病毒(大豆癥青相關雙生病毒)能夠引起大豆癥青。目前已申請登記大豆新品種6個,研發高抗大豆孢囊線蟲兼抗根腐病的大豆新種質1個,研制出木霉菌厚垣孢子、免疫誘抗劑、淡紫擬青霉等生物菌劑3個,研發出大豆癥青病毒和抗藥性雜草等快速檢測技術、化學農藥緩施技術,除草劑污染阻控技術、“一加兩提”飛防施藥技術等防控技術7項,針對大豆孢囊線蟲、地下蟲害和惡性雜草等大豆重要病蟲害,對單項技術和產品進行了組裝、集成,構建了5個大豆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模式。研制的 “一包四噴”大豆主要病蟲草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入選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為保障大豆生產安全,助力產業提質增效,取得了積極成效。
據介紹,下一步,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將繼續聚焦我國大豆產業發展需求,針對大豆重大病蟲害開展技術攻關,圍繞大豆密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新的種植模式和大豆生物育種等新種質集成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模式,并示范推廣,科技支撐我國大豆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