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茶香滿溢話創新
[農村信息報]中國茶科所科技助推茶產業綻放精彩
發布時間:2013-07-15
|來源: 《農村信息報》2013年7月3日|作者:金茹
茶多酚如今已廣泛應用于糕點和飲料生產、蔬菜保鮮、畜禽制品等,這個被世人廣為接受的保健食品,就是上世紀70年代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以下簡稱茶科所)率先研究提煉出來的。“茶科所的優勢在于不斷創新,這是做好一切科研工作的源頭。”茶科所黨委書記姜仁華說,“我們將秉承創新和服務并重的理念,服務全國茶產業發展,服務浙江農業現代化建設。”
成立于1958年的茶科所,是我國惟一的國家級茶葉綜合性科研機構。半個多世紀以來,茶科所圍繞優質、高產、高效目標,對涵蓋茶葉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關鍵、共性問題進行研究,取得了300多項成果,并屢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星火獎等。更讓人贊嘆的是,這些成果有80%已在生產實踐中推廣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龍井43”等無性系茶樹良種的研究成功,更是成就了浙江省名優茶發展的輝煌之路。
近日,記者走進了這個掩映在杭州梅靈南路滿坡茶園竹林、流水青山中的傳奇研究所。
熱情:創新的源泉
近年來,茶產業發展的勞力需求和“用工荒”之間的矛盾凸顯,這在季節性用工突出的茶葉采摘上,表現尤甚。
機采勢在必行,但名優茶機采畢竟是個系統工程,不僅僅是機械的問題,還涉及到茶園、加工工藝、制成品的花色品種等等。誰能挑起這個創新發展的重擔?
2012年4月的一天,名優茶機械化采摘及分級技術現場交流會在紹興市御茶村召開。會議現場展示了名優茶機械化采摘加工設備,并演示了雙人采茶機、單人采茶機的采摘及鮮葉分級操作,效果之好出乎所有在場者的意料。這個由多位專家精心研制的采摘設備,源于茶科所牽頭組織的省茶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開發。
要創新就要勇于改變,省茶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就是在不斷的“變”中“變”出來的。2006年11月22日,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虛擬組織”開始啟動運行,由茶科所牽頭,浙江大學、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4家核心單位共同組建了省茶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以下簡稱茶產業創新平臺)。組織是虛擬的,但做的事卻實實在在,專接地氣。平臺以浙江省17個基地縣和42家茶葉龍頭企業為緊密層,廣大茶葉合作組織、中小企業和茶農為服務層,為他們提供科研開發、成果轉化、產業扶持等一條龍聯盟服務。
“沒有對產業發展的熱情,就不可能建起這樣緊密的合作平臺,我們就是要解決企業、農民解決不了的問題,用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茶科所副所長魯成銀認為,創新的本質在于突破,茶產業創新平臺就著眼于突破成規,綻放產業精彩。
于是,科技資源聚集的方式被突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國人眼中的“國家隊”,他們掌握著大量的科技資源,卻無法實現市場化共享,而中小企業這些“地方軍”分布散、規模小,想發展卻找不到所需的資源。茶產業創新平臺破除了領域、地域以及部門間的屏障,在兩者之間架起溝通橋梁。“國家隊”的科技創新成果得以轉化,“地方軍”則節省研發時間,搶占了市場先機。
于是,科技助推產業的能力被突破。茶產業創新平臺將設施基礎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學科建設有機融合,構筑起一個“廣義的平臺”,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眾人拾柴火焰高,該平臺已成為承擔重大項目、產出創新性成果的重要載體。2011年,由茶產業創新平臺主持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茶葉質量安全與茶園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示范”課題啟動,經過大量研究,集成創新和示范推廣了一大批茶產業升級所需的關鍵技術、新產品和新標準。
于是,科技服務產業的機制被突破。茶產業創新平臺在行業中大力培養科技型企業,助推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2010年,該平臺與安吉宋茗茶業有限公司合作,組建“安吉白茶研發中心”;2011年,又與開化名茶公司組建“開化龍頂研發中心”。兩個研發中心的成立,進一步加強了區域茶產業與科研單位資源優勢的有機結合。
奉獻:創新的動力
創新意味著付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發生改變,這個外力就是創新者的付出。
茶科所原所長、現年已八旬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從事茶葉科學研究50年,是我國茶園農藥殘留研究的創始者,至今仍在茶樹病蟲害防治、加快產業科技創新方面不知疲倦地奉獻著;
權啟愛,在磐安是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10年來,他每年都有近半年時間在磐安的鄉村田間為農民服務,現年過古稀,卻仍活躍在茶葉生產第一線……
在茶科所,像陳宗懋、權啟愛這樣的專家有很多,僅2012年,茶科所就派出科技人員1300人次深入全國茶區,幫助茶農解決生產中的難點、熱點問題,并組織舉辦現場展示、技術培訓、講座咨詢等52期,培訓4500多人次。
杭州西湖龍井茶核心產區翁家山村村民翁明從事了3年的茶樹植保員工作,“培訓和實踐后,不僅我的專業知識有了很大提高,防治病蟲害意識也有了很大轉變。”如今,翁家山村年防治茶樹病蟲害的次數下降三分之二以上,防治費也大幅下降。“茶科所最大的成果,就是專家運用自己長年的積累,為農民提供知識服務,特別是給予他們理念上的指導。”魯成銀介紹,松陽茗春茶葉農機化專業合作社是該縣首個將茶樹植保工作納入合作社業務范圍的,一開始只有400多畝茶園進行統防統治,如今已有1170多畝,并帶動了當地107家茶葉合作社開展統防統治工作,涉及全縣60%的茶園面積。
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茶科所一直牢牢把握了一個宗旨,那就是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產品。
“茶葉研究如果不與市場接軌,再多的科研也只是紙上談兵。”“縉云黃”和“天臺黃”是縉云上林湖茶葉專業合作社和天臺縣浙江九遮茶葉公司在當地發現的變異單株,葉色黃化,十分奇特。2008年,兩地借茶科所之力進行新品種選育和繁育。現兩個新品系茶苗價格每株在1元以上,所制茶葉價格每公斤超過8000元,經濟效益顯著。
如今,茶科所育成的茶樹良種“龍井43”、“龍井長葉”、“中茶102”等,不僅得到浙江茶農的廣泛認可,還香飄萬里,在貴州、四川、重慶等地扎根落戶,推廣面積逐年增加。2012年,剛育成的“中茶108”、“中茶302”被湖北、四川茶農相中,當年就推廣種植5000畝。
發展:創新的目標
龍泉市竹洋畬族鄉紅塢村的村民是幸運的,在和茶科所的結對幫扶中,他們找到打開致富大門的“金鑰匙”。茶科所不僅為他們提供扶貧資金,還為他們送去了“搖錢樹”——金觀音茶;不僅為他們提供種植技術,還為他們牽線搭橋找到了市場。
“一個好的產業,一個好的帶頭人,一個好的科技后盾,就是地區產業騰飛的基石。”有著幾十年科研推廣經驗的魯成銀告訴記者,為加快推動各區的產業發展,茶科所義無反顧地擔當起了后盾、堡壘的角色。
2003年開始,科技特派員成為了地區與茶科所之間特殊的橋梁。“我們派出的不僅僅是一個特派員,而是茶科所整個團隊。”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茶科所對科技特派員給予了最大的關注。10年來,累計派出個人科技特派員108人次,服務縉云、遂昌、開化等10多個欠發達縣。2008年開始,還分別派出法人科技特派員服務松陽和淳安,團隊特派員服務縉云、磐安和新昌。
為更好地發揮橋梁作用,茶科所還將國家科技支撐、星火計劃、科技成果轉化等項目的實施與科技特派員工作有機結合??萍继嘏蓡T的加入,如一劑催化劑,加速了新成果、新技術的轉化,為科技的及時應用推廣發揮了積極的作用??N云有綠茶,但缺少標準和品牌,品質參差不齊,價格混亂,缺乏競爭力。茶科所通過科技特派員把脈縉云縣茶業,針對存在的問題,幫助編制規劃、制訂標準、改進工藝、更新品種、開展培訓,打造出“仙都筍峰”這個頗具特色的統一品牌。2005年以來,縉云茶園強勢發展,面積增加2萬多畝,茶農人均收入提高2倍。“仙都筍峰”于2010年被上海世博會歐盟館指定為官方用茶。
還有更多的數據佐證茶科所科技帶動的經濟力量。磐安縣雙溪鄉,現有茶園面積已達6100畝,全鄉人均茶葉收入1500元,茶園面積和茶農收入是2003年的10倍??N云胡源鄉,與科技特派員剛入駐的2005年比,茶園面積增加62%,產量增加68%,產值增加167%。2005年該鄉胡村茶農人均收入只有1865元,到2012年底已達到6373元。
成立于1958年的茶科所,是我國惟一的國家級茶葉綜合性科研機構。半個多世紀以來,茶科所圍繞優質、高產、高效目標,對涵蓋茶葉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關鍵、共性問題進行研究,取得了300多項成果,并屢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星火獎等。更讓人贊嘆的是,這些成果有80%已在生產實踐中推廣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龍井43”等無性系茶樹良種的研究成功,更是成就了浙江省名優茶發展的輝煌之路。
近日,記者走進了這個掩映在杭州梅靈南路滿坡茶園竹林、流水青山中的傳奇研究所。
熱情:創新的源泉
近年來,茶產業發展的勞力需求和“用工荒”之間的矛盾凸顯,這在季節性用工突出的茶葉采摘上,表現尤甚。
機采勢在必行,但名優茶機采畢竟是個系統工程,不僅僅是機械的問題,還涉及到茶園、加工工藝、制成品的花色品種等等。誰能挑起這個創新發展的重擔?
2012年4月的一天,名優茶機械化采摘及分級技術現場交流會在紹興市御茶村召開。會議現場展示了名優茶機械化采摘加工設備,并演示了雙人采茶機、單人采茶機的采摘及鮮葉分級操作,效果之好出乎所有在場者的意料。這個由多位專家精心研制的采摘設備,源于茶科所牽頭組織的省茶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開發。
要創新就要勇于改變,省茶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就是在不斷的“變”中“變”出來的。2006年11月22日,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虛擬組織”開始啟動運行,由茶科所牽頭,浙江大學、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4家核心單位共同組建了省茶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以下簡稱茶產業創新平臺)。組織是虛擬的,但做的事卻實實在在,專接地氣。平臺以浙江省17個基地縣和42家茶葉龍頭企業為緊密層,廣大茶葉合作組織、中小企業和茶農為服務層,為他們提供科研開發、成果轉化、產業扶持等一條龍聯盟服務。
“沒有對產業發展的熱情,就不可能建起這樣緊密的合作平臺,我們就是要解決企業、農民解決不了的問題,用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茶科所副所長魯成銀認為,創新的本質在于突破,茶產業創新平臺就著眼于突破成規,綻放產業精彩。
于是,科技資源聚集的方式被突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國人眼中的“國家隊”,他們掌握著大量的科技資源,卻無法實現市場化共享,而中小企業這些“地方軍”分布散、規模小,想發展卻找不到所需的資源。茶產業創新平臺破除了領域、地域以及部門間的屏障,在兩者之間架起溝通橋梁。“國家隊”的科技創新成果得以轉化,“地方軍”則節省研發時間,搶占了市場先機。
于是,科技助推產業的能力被突破。茶產業創新平臺將設施基礎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學科建設有機融合,構筑起一個“廣義的平臺”,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眾人拾柴火焰高,該平臺已成為承擔重大項目、產出創新性成果的重要載體。2011年,由茶產業創新平臺主持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茶葉質量安全與茶園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示范”課題啟動,經過大量研究,集成創新和示范推廣了一大批茶產業升級所需的關鍵技術、新產品和新標準。
于是,科技服務產業的機制被突破。茶產業創新平臺在行業中大力培養科技型企業,助推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2010年,該平臺與安吉宋茗茶業有限公司合作,組建“安吉白茶研發中心”;2011年,又與開化名茶公司組建“開化龍頂研發中心”。兩個研發中心的成立,進一步加強了區域茶產業與科研單位資源優勢的有機結合。
奉獻:創新的動力
創新意味著付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發生改變,這個外力就是創新者的付出。
茶科所原所長、現年已八旬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從事茶葉科學研究50年,是我國茶園農藥殘留研究的創始者,至今仍在茶樹病蟲害防治、加快產業科技創新方面不知疲倦地奉獻著;
權啟愛,在磐安是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10年來,他每年都有近半年時間在磐安的鄉村田間為農民服務,現年過古稀,卻仍活躍在茶葉生產第一線……
在茶科所,像陳宗懋、權啟愛這樣的專家有很多,僅2012年,茶科所就派出科技人員1300人次深入全國茶區,幫助茶農解決生產中的難點、熱點問題,并組織舉辦現場展示、技術培訓、講座咨詢等52期,培訓4500多人次。
杭州西湖龍井茶核心產區翁家山村村民翁明從事了3年的茶樹植保員工作,“培訓和實踐后,不僅我的專業知識有了很大提高,防治病蟲害意識也有了很大轉變。”如今,翁家山村年防治茶樹病蟲害的次數下降三分之二以上,防治費也大幅下降。“茶科所最大的成果,就是專家運用自己長年的積累,為農民提供知識服務,特別是給予他們理念上的指導。”魯成銀介紹,松陽茗春茶葉農機化專業合作社是該縣首個將茶樹植保工作納入合作社業務范圍的,一開始只有400多畝茶園進行統防統治,如今已有1170多畝,并帶動了當地107家茶葉合作社開展統防統治工作,涉及全縣60%的茶園面積。
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茶科所一直牢牢把握了一個宗旨,那就是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產品。
“茶葉研究如果不與市場接軌,再多的科研也只是紙上談兵。”“縉云黃”和“天臺黃”是縉云上林湖茶葉專業合作社和天臺縣浙江九遮茶葉公司在當地發現的變異單株,葉色黃化,十分奇特。2008年,兩地借茶科所之力進行新品種選育和繁育。現兩個新品系茶苗價格每株在1元以上,所制茶葉價格每公斤超過8000元,經濟效益顯著。
如今,茶科所育成的茶樹良種“龍井43”、“龍井長葉”、“中茶102”等,不僅得到浙江茶農的廣泛認可,還香飄萬里,在貴州、四川、重慶等地扎根落戶,推廣面積逐年增加。2012年,剛育成的“中茶108”、“中茶302”被湖北、四川茶農相中,當年就推廣種植5000畝。
發展:創新的目標
龍泉市竹洋畬族鄉紅塢村的村民是幸運的,在和茶科所的結對幫扶中,他們找到打開致富大門的“金鑰匙”。茶科所不僅為他們提供扶貧資金,還為他們送去了“搖錢樹”——金觀音茶;不僅為他們提供種植技術,還為他們牽線搭橋找到了市場。
“一個好的產業,一個好的帶頭人,一個好的科技后盾,就是地區產業騰飛的基石。”有著幾十年科研推廣經驗的魯成銀告訴記者,為加快推動各區的產業發展,茶科所義無反顧地擔當起了后盾、堡壘的角色。
2003年開始,科技特派員成為了地區與茶科所之間特殊的橋梁。“我們派出的不僅僅是一個特派員,而是茶科所整個團隊。”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茶科所對科技特派員給予了最大的關注。10年來,累計派出個人科技特派員108人次,服務縉云、遂昌、開化等10多個欠發達縣。2008年開始,還分別派出法人科技特派員服務松陽和淳安,團隊特派員服務縉云、磐安和新昌。
為更好地發揮橋梁作用,茶科所還將國家科技支撐、星火計劃、科技成果轉化等項目的實施與科技特派員工作有機結合??萍继嘏蓡T的加入,如一劑催化劑,加速了新成果、新技術的轉化,為科技的及時應用推廣發揮了積極的作用??N云有綠茶,但缺少標準和品牌,品質參差不齊,價格混亂,缺乏競爭力。茶科所通過科技特派員把脈縉云縣茶業,針對存在的問題,幫助編制規劃、制訂標準、改進工藝、更新品種、開展培訓,打造出“仙都筍峰”這個頗具特色的統一品牌。2005年以來,縉云茶園強勢發展,面積增加2萬多畝,茶農人均收入提高2倍。“仙都筍峰”于2010年被上海世博會歐盟館指定為官方用茶。
還有更多的數據佐證茶科所科技帶動的經濟力量。磐安縣雙溪鄉,現有茶園面積已達6100畝,全鄉人均茶葉收入1500元,茶園面積和茶農收入是2003年的10倍??N云胡源鄉,與科技特派員剛入駐的2005年比,茶園面積增加62%,產量增加68%,產值增加167%。2005年該鄉胡村茶農人均收入只有1865元,到2012年底已達到6373元。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