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現場觀摩暨交流研討會在河南省新鄉市舉辦。據介紹,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重要區域創新中心——中原研究中心通過開展技術集成,遴選推介“中麥578”等小麥、玉米主導品種,黃淮海夏玉米密植滴灌抗逆穩產技術、小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等主推技術,為小麥—玉米周年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了解決方案。
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當前,增糧和提高資源效率是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任務。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河南省玉米常年種植面積5700萬畝。黃淮海地區玉米產量不高、水資源不均、肥料利用率低、生產成本高、氣候災害頻發等問題是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中原研究中心集成密植、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及全程機械化為一體的“玉米密植滴灌抗逆穩產技術”,成功破解了玉米單產提升空間乏力的“卡脖子”問題,并大面積推廣應用。
河南獲嘉縣開展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試驗示范,最高畝產可達到916公斤。依托該技術,照鏡鎮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生產田,采用新型播種機進行北斗導航種肥同播并同步鋪設滴灌帶,寬窄行種模式,種植密度5500—6000株;位莊鄉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品種技術展示示范田,篩選耐密品種,采用精密播種機導航播種,設置不同的密度處理和肥水處理展示技術效果。通過滴水齊苗、化控防倒、水肥一體、一噴多促等全程精準調控技術,目前示范區作物長勢良好,預期較常規生產每畝增產150公斤以上。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表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關鍵在科技,要聚焦農業產業實際需求,加強科技服務,全力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要充分認識主要農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工程的重大意義,強化組織保障,及時總結試點經驗,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推廣應用力度,科技支撐河南省主要農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
通過河南省主糧作物單產提升遠程協作指揮平臺,吳孔明與河南省24縣(區)基地點位一線人員進行遠程視頻會商,實時查看了西平縣、鄲城縣、蘭考縣等玉米大縣田間生產情況與技術服務效果。該平臺可實現河南省糧食主產縣基地點位全覆蓋,一圖多級扁平化調度指揮,實現指令的快速下達與處置,從而進一步聚焦科技支撐主糧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做好下沉一線田間管理、單產提升等方面的指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