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田園綜合體”作為一個被寄予厚望的農村發展新模式而被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
十九大報告中的“田園綜合體”概念,是一次綜合性的闡述;是將多個過往我們提倡的,能提高農民切身收益的動作協調起來,形成一個綜合性的發展抓手:“循環農業”有益于環境,“創意農業”有益于生產,“農事體驗”則是三產轉型融合。無一例外的,以上所提及的諸多方面,農民都是作為最主要的參與者與最終的利益獲得者。
但我們不應簡單地認為“田園綜合體”只是若干功能的羅列,反而應該對“田園綜合體”中的“綜合”二字加深認識。那么,“田園綜合體”與單獨的“專業合作社”又或者是城郊“農家樂”相比,“綜合”二字的優勢又體現在何處呢?關鍵體現在若干事項之間的相互協調、促進與甚至互補,這才使得若干的業務線之間,成本共享,收益加成。譬如,“循環農業”便可以成為“創意農業”的新方向,而“創意農業”以無疑可以成為“農事體驗”的新賣點等等。綜合性的商業模式大幅降低了獨立運作、各自為政可能導致的交易成本,使其成為一個更有生命力的發展模式。
直到今天為止,“田園綜合體”依舊算是一個還比較新的概念,各地對“田園綜合體”的理解也是參差不齊。今年年初,財政部已經在包括江西在內的多個省份開展了田園綜合體建設的試點,就是想讓各地針對自己的情況試試水,總結經驗教訓之后,再推廣。
“田園綜合體”當然是個好的發展路徑,但筆者卻也在實地的調研過程中,發現現在有一些地區為了追求政策響應速度,在沒有找到恰當方向和路徑的情況下,直接上馬了一些與“農家樂”并無差異的項目。甚至簡單地將原有合作社或農家樂換個招牌,“新瓶裝舊酒”,這樣的模式恐怕就很難達到政策所期待的發展效果了。因此,對于“田園綜合體”,有這樣幾個方面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是不能簡單地將“田園綜合體”的發展,等同于旅游休閑。的確,全國各地正如火如荼發展起來的農家樂是三產融合的好方法之一,但把“田園綜合體”這樣一個大命題縮減成農家樂這樣一個小業務,則不免狹隘化。值得推薦的做法,是將農家樂在內的農事體驗活動作為田園綜合體的引流工具,將“田園綜合體”與當地的市場經濟更加緊密的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優秀的連接線。這也使得循環農業,創意農業有了進一步開發的支點。
其次,在不同地區的田園綜合體面對的情況不同,發展的路徑也應該差異化。河北省遷西縣東蓮花院鄉田園綜合體項目是一個不錯的案例:根據當地以特色水雜果產業基礎,以油用牡丹、獼猴桃、小雜糧產業為特色來建設的田園綜合體,在生產體系上能夠和原有的體系相結合,也能夠與當地的市場經濟相融合;另外,無錫的田園東方“田園綜合體”項目以及“多利成都農場”田園綜合體項目則分別以有機農業與有機蔬菜為自己的特色,走出了屬于自己獨特發展道路。
其三,是工商資本的引入后,一定要有政府的持續引導。“田園綜合體”的建立,往往伴隨著工商資本的引入。而在某些地方,政府只是簡單地把自己的職能定位為“招商引資”。而引進來以后,實際執行是否嚴格按照合約承諾?當地老百姓有沒有真正參與到綜合體的建設及服務的過程中來?工商資本在隨后的運作過程之中,是否存在需要政府解決的切實問題?筆者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就發現了個別地區工商資本由于各種原因棄地而逃的現象,結果農民的利益也受到了損害。
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契機。要通過發展田園綜合體助力鄉村振興,就要切忌一窩蜂、一刀切;不適合做的地方,不要強行上馬。要讓農民—特別是貧困的農民—參與進來,讓他們能夠有機會增收脫貧甚至致富。從大局上來說,農業生產仍然是我們農村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應該端在中國人自己手里,紅線意識是絕對不能松懈的。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相關鏈接: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7-12/12/nw.D110000nmrb_20171212_4-0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