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85歲女院士的“蠻勁”
“如果忽視了農業生物技術對農業的影響,那么將貽誤我們的農業。”
“農業的最終出路要靠生物工程,可是,我們的基因調控‘元件’不夠;我們高效、規模化的遺傳轉化體系太少,戰略儲備不足……”
一說起農業、農業生物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范云六總是激情滿懷,有說不完的話。兩個多小時的采訪中,她聲音洪亮,思路清晰,言語中透著睿智和倔強。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很難相信坐在我們面前的這位長者已是85歲高齡。
“先生現在仍時時關注著生物工程的最新前沿信息,為方向把脈,為科研鼓勁,為后學指點迷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所副所長張春義感慨地說。
要追,要趕,走到前面去
“目前,我國農業科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少差距,要追,要趕,要走到他們前面去!”盡管范云六現在已成就等身,但她很少提及,說得最多的,是我國農業科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看到差距,努力縮小差距,范云六親力親為,帶領著她的團隊奮馬揚蹄。“這種緊迫感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作為范云六的學生、跟隨她多年的張春義坦言,自己常常有一種緊迫感。
不懈地努力,源于要為國家富強出一把力的強烈愿望和使命感。范云六1930年出生在湖南長沙,7歲那年,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那是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的年代,人們過著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這一切長久地留存在范云六的記憶里:國之不國,何以家為?
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感受最深的是,現在國家終于有了國格,人民有了人格。沒有國格哪有人格,哪有人的尊嚴啊!”說到此處,范云六顯得頗為動情。一直盼著國家富強的她,終于迎來了可以大干一番事業的機會。而接下來的兩次出國學習機會,更讓范云六鉚足了勁。
1956年,經過層層選拔,范云六被派往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留學,跟隨導師從事羽扇豆根瘤菌固氮有效性研究,這奠定了她今后從事農作物基因工程研究的基礎。回國后,她一頭扎進研究工作里。197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博格教授等人首次用限制性內切酶切割病毒SV40DNA和噬菌體DNA,經過連接組成重組DNA分子,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重組DNA分子。主修微生物的她,立即敏銳地意識到基因工程巨大的應用潛力,率先在中科院開展了基因工程的基礎性工作——質粒(一種細菌細胞內獨立存在于染色體之外的DNA分子)的分子生物學研究。1979年,她又在我國率先建成DNA體外重組質粒,這標志著基因工程在我國誕生。
“我就是一匹湖南騾子,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趕路,我有這個蠻勁。”范云六說。
天命之年后的新“天命”
俗話說,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說,人到了五十歲,一切都造就了,今后也就沒有什么大的變化了,該做頤養天年的打算了。
然而,對范云六而言,天命之年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似乎注定要承擔著更多使命。1982年底,范云六從美國回來,當時她已經52歲。也就在這一年,當時的國家科委第一次把基因工程列為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并在“七五”攻關項目中加強力度,擴大研究領域。
基因工程涵蓋醫藥、海洋、農業等多方面,她當時有農業、環保和醫學三個領域可以選擇。然而,這個年齡重新確立科研方向,還想干出一番事業,談何容易?到底今后的路如何走?選擇什么作為下一步事業的發展方向和突破口?
我國是農業大國。范云六果斷選擇農業領域作為自己的新主攻方向。1984年,她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創建了我國農業系統第一個分子生物學研究機構,并負責籌建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生物技術研究所前身),以及農業部農作物分子及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范云六的敏銳和付出得到了回報。如今,我國的農業生物技術在一些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甚至領先水平。如,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成功培養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并在我國農業生產上大面積推廣;首創植酸酶玉米產業化技術,實現了多年來夢寐以求的“綠色磷”生產夢想,解決了畜牧養殖業的營養難題……
“要不是先生的堅持,如今的抗蟲棉種子市場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千萬棉農可能因此遭受損失。”張春義說。當年,圍繞引進還是自主研發抗蟲棉,爭議很大。范云六力排眾議,堅持自主研發,盡管當時孟山都公司已經壟斷了中國抗蟲棉市場份額的95%,盡管國內的技術與別人還差得很遠。
張春義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當時,孟山都公司中國區負責人找到先生,先生告訴他,“你作為公司員工,我尊重你的職業精神,但是你作為中國人,相信你能理解我的選擇,你走吧。”“重點產業核心技術,必須要是自己的,否則會被人扼住脖子。”范云六接過話茬,言語中透著不容置疑。
“風雨耕耘幾十載,猶憶當日報國懷;憐子不失男兒志,紅妝更喜春光來。”歲月不斷流逝,但范云六的腳步從未停歇,在她的倡議和積極推動下,2013年由5家專業性學會共同發起的農業生物技術科學傳播平臺成立,她親自參與科普宣傳活動,還利用各種場合呼吁正確認識生物技術,讓生物技術造福人類。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