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文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水資源學會中國委員會常務理事)
“黃河寧,天下平?!绷暯娇倳浾驹谥腥A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提出了“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如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經列為國家戰略。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等,強調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筆者以為,作為黃河流域發展的關鍵資源環境要素,水生態如何大保護大治理至關重要。
隆冬時節的黃河壺口瀑布 新華社發
白天鵝在三門峽黃河濕地上空飛翔。新華社發
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的重要戰略意義
保護黃河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保護我國重要的社會經濟地帶,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黃河流域省份2018年年底的總人口數為4.2億人,占全國總人口數的30.3%;地區生產總值為23.9萬億元,占全國總量的26.5%。黃河流域是重要農產品主產區,同時也是重要能源基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十分顯要。高質量提升黃河流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對全國具有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保護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維護生態安全。黃河流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具有極其特殊的地位,它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生態廊道,擁有三江源、祁連山等多個國家公園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因此,保護好黃河就是對我國生態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保護中華文明的孕育地,增強文化自信。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根和魂。在我國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黃河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保護貧困區環境,打好脫貧攻堅戰。黃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其中回、藏、蒙等少數民族占有不小的比例,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5個處于黃河流域。保護、治理好黃河流域的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區的生態環境,對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和脫貧攻堅具有重要意義。
黃河流域水生態存在的主要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流域水生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從總體情況來看,治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水生態穩中向好。但由于歷史欠賬以及經濟發展過程中新的生態問題相互交織,黃河流域水生態狀況依然不容樂觀,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水資源短缺,開發利用率高。黃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719億立方米,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3%,排在我國水資源10個一級分區中倒數第三位。黃河流域人均水資源量647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屬于嚴重缺水地區。黃流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經達到70%以上,居于10個一級分區中第二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50%以上,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40%的水資源開發生態警戒線。水資源利用嚴重擠占生態流量,導致水環境自凈能力銳減等一系列水生態問題。
水資源輕度污染,局部污染嚴重。黃河流域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化學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2018年地表水水質監測結果表明:黃河流域Ⅰ~Ⅲ類水體比例為56.6%,比全國平均水平71.0%低14.4%;劣Ⅴ類比例為12.4%,比全國平均水平6.7%高出近一倍,特別是主要支流劣Ⅴ類比例為16.0%,居于遼河、海河之后,排在七大流域第三位。
水沙失衡,河道淤積突出。黃河是世界上輸沙量最大的河流,多年平均輸沙量16億噸,是長江的3倍。由于水少沙多,水沙異源,再加上時空分布不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河道淤積嚴重。歷史上黃河通過擺動改道解決水沙矛盾,現在黃河被堤壩牢牢約束,形成“地上懸河”,下游懸河長達800公里,上游寧蒙河段形成新懸河。
水生態系統退化,生態服務功能下降。黃河流域濕地結構變化明顯,自然濕地明顯減少,人工濕地顯著增加。黃河流域生物多樣性減少也較突出:20世紀80年代,黃河水系有魚類191種(亞種),干流魚類有120種,其中國家保護魚類、瀕危魚類6種;2002年至2007年,在干流主要河段調查到的魚類只有47種,瀕危魚類3種。
如何對黃河流域水生態進行保護治理
鑒于上述問題,筆者對黃河流域水生態大保護大治理提出以下建議:
突出新發展理念。黃河流域水生態大保護大治理,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走適合黃河流域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之路,走產業綠色發展之路,走生態治理保護開放之路,走生態保護成果共享之路。要將新發展理念貫徹到黃河流域水生態大保護大治理的全過程,重在實效,務見成效。
做好頂層設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圍繞著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標,做好頂層設計。建議將黃河流域建設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流域示范區,將水生態建設作為頂層設計中的重中之重。中央和地方應分工明確,建立高效協調機制,共同推進頂層設計落地實施。
牢牢抓住“水”這個“牛鼻子”。水是制約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關鍵是處理好人與水的關系,要緊緊圍繞水做好文章。黃河流域的發展用水要在水資源承載力范圍之內,將超過承載力的用水降下來,這是解決水生態問題的根本所在。首先,節水優先,通過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支撐流域的高質量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全面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其次,強化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嚴格遵守水資源控制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將其作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第三,調整流域國民經濟產業結構,降低高耗水、效益低產業比例,提升耗水少、效益高的產業比例。第四,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第五,上下游左右岸、支流和干流分類施策,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宜灌則灌、宜旱(作)則旱,宜糧則糧、宜經(經濟作物)則經,不搞“一刀切”。
開展生態保護修復行動。一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黃河流域地表水43.4%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別是一些支流污染嚴重,黑臭水體較普遍。針對這些污染嚴重地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重點攻堅,控制污染物排放;在重點治理點源的同時,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物治理,實施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二是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將未被污染的水保護放在重要地位,杜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對于生態破壞嚴重的地區進行修復,采取自然修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辦法,特別重視自然修復,切忌人工修復重景觀輕生態的弊端。三是防洪工程與生態修復密切結合,防洪工程盡可能生態化。
植入水生態文化基因。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對黃河流域大保護大開發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弘揚黃河文化,為黃河流域水生態大保護大開發植入文化基因,將水生態保護理念內化為公眾自覺的行動,將有益于黃河水生態的長遠保護和治理。
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黃河水生態問題也系長期積累造成,保護和治理不能急于求成,必須要有緊迫感。只有高質量做好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的頂層設計,發揚釘釘子精神,腳踏實地,一張藍圖干到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這個目標才能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