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產品規模化、品牌化的發展,我們漸漸發現超市里日常購買的農產品集中在幾個大品牌,全國連鎖超市似乎都長著一樣的面孔。尤其對都市市民來說,小時候的味道漸行漸遠,那些原產于都市周邊的土特產難覓蹤跡。事實上,一些都市農業土特產仍然以小而精、少而美的形式存在,只是受人工、土地等成本高影響,產量受限。在大品牌農產品占據市場的當下,都市農業土特產如何突圍,走出一條獨特的賽道?
不久前,北京北四環附近的一家市集開張。昌平草莓、密云西紅柿、北京油雞等上百款老北京土特產售賣。73歲的市民陳兵特意坐公交車趕來,只為吃上這口想了很久的老味道。
陳兵:我開車到幾個農莊,北郊區農莊他們種的老味道可以去那買點,超市是買不著老味道的。我就對北京的口味(想念),希望咱們北京的一些主要的超市,或者是慢慢擴展到各個超市,能設一個北京老口味菜的專柜,哪怕價格高一點,我也愿意去買。
陳兵所說的便是當下一些都市土特產面臨的現實。
懷柔板栗
懷柔板栗,它口感香、甜、糯,北京人就好這口兒,然而,出了北京,沒有多少人知道懷柔板栗,哪怕北京市內的連鎖商超,也很難見到懷柔板栗的身影,而是被種植規模大出好幾倍的河北遷西板栗占據。90后的北京懷柔人李思鵬道出了懷柔板栗目前種植的現狀。
李思鵬:隨著栗農年齡的增長,(種植戶)一定是呈下降趨勢。年輕人參與的基本上都是品牌和流通的環節,在生產者這個角色上來說確實不多。年輕人是指的70后。
作為一名創客,李思鵬惦記家鄉這些土特產,九年前投身懷柔板栗的品牌開發。產量拼不過,就拼品質,拼產業鏈,拼文化。如今,李思鵬的板栗合作社規模在懷柔數一數二,產品銷售渠道瞄準炒貨商、奶茶店、高端餐廳商超等。
李思鵬:面向的是炒貨商,還有新消費。新消費就是奶茶品牌、頭部的烘焙品牌都是我們服務的客戶,包括連鎖的餐飲品牌,就是我們會做一些更多的精深加工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的原材料它不是占很大的比重,因為原材料它沒有溢價,我們很難去反哺給老百姓,所以我們做的都是一些相對來說有市場競爭力的。
巫山脆李
同為90后新農人的彭軍,是土生土長的重慶市巫山縣人。他所在的柑園村以種植巫山脆李為一大特色。從小吃著香甜的巫山脆李長大,如今彭軍接過父母的李園,當起了果農。他將家里原來十幾畝的果園擴大到現在的五六百畝。
彭軍:小時候感覺特別香、特別甜的那種,而且它是很老很老的一種品種。我們年輕人在外面去讀書,有時間給老師或者朋友寄一點過去嘗一下。然后我們就發現可不可以發朋友圈,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這個品牌,起到一個宣傳作用。
當地政府抓住這個機遇,大力宣傳巫山脆李品牌。電商與物流的快速發展、當地的扶持,讓巫山脆李這個原本只彌漫在川渝地區的香氣飄向了長三角、珠三角。如今,這一全縣30萬畝規模的小眾土特產,每年為全縣帶來超21億元的綜合產值,也為彭軍帶來20萬元左右的年收入。
然而,如今巫山脆李不僅要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也要對抗氣候的變化。
巫山縣果業中心副主任 黃明:從2020年開始成熟季有降雨,它會加重我們的果實裂果,這個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所以這幾年我們在防裂這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從栽培技術上、地面的開溝排水、肥料營養均衡、從地面上覆膜壁控水,樹冠上面的避雨,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示范。
彭軍和他家的巫山脆李
為此,彭軍也不惜花重金嘗試大棚新技術,希望在不影響果實品質的基礎上,達到抗風險的效果。
彭軍:今年我們做了10多畝的防雨大棚,花了30多萬,嘗試一下看這個大棚的效果怎么樣。巫山縣政府也在大力地想辦法引進一些外面的好大棚技術。如果說效果好的話,明年我們會把所有的這個果園全部覆蓋大棚。在保住品質的基礎之下,再把我們的種植面積擴大。
都市農業土特產,既承載著市民們的鄉愁,也蘊含著獨特的品種價值。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合光指出,這些土特產不僅面臨外部同類產品的競爭,隨著城市的發展,它們自身的種植空間也被壓縮。
劉合光:都市農業的生產者、勞動力成本在上升,用地成本也在上升,如果在面臨這個競爭中,不開發出優勢來的話,可能在競爭中會呈現萎縮的局面。消費者會因為消費到某些農戶的單個產品的不利影響,對整個品牌的影響就不太好。所以把農戶組織起來,把品質控制起來。土特產它有一個集中季節性的上市,市場容量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拓展,可能面對銷售難的問題。
劉合光認為,都市農業土特產要突出重圍,需要走高質量發展,也就是技術升級之路、數字化發展之路以及三產融合發展之路。
劉合光:這個土特產的發展,它不光是需要把產品賣出去,另外要把文化、加工、服務都給加在一起,取得綜合的收益,而且互相之間還有個融合的效果。比如說消費者過來體驗這個土特產生產,了解這個土特產的文化,增強對這個土特產的信賴,農民可以既有賣產品的收益,還可以有賣文化、賣服務的收益,賣加工產品的收益。所以融合的發展思路比單打的這個思路可能更好。
巫山脆李正在走的是高質量發展之路,黃明表示,在目前脆李已經有了很好的市場基礎之上,將加快全產業鏈打造。
黃明:通過這10多年的時間,打造了一個巫山脆李的1.0版本,我們的規模、美譽度,包括一些基礎品種,有一定的基礎了之后,那么在下一個10年,我們縣通過加快全產業鏈的打造,形成一個2.0版本的高質量發展通道。
懷柔板栗
李思鵬正傾力打造懷柔板栗的品牌,走的是三產融合發展之路,他想讓懷柔板栗成為像美國夏威夷的巴旦木、日本神戶的和牛那樣響亮的地標品牌。
李思鵬:懷柔板栗因為它守著我們的長城,中國栗子跟長城自500年以來它就是共生的,它更能代表的是我們中國的一張標簽和名片。懷柔板栗地處于首都京郊,它更應該是圍繞我們的城市居民,圍繞產業融合,塑造我們的中國板栗品牌。讓更多的消費者來到懷柔,來到北京,因為一個栗子的符號和標簽去了解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