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區農村的整體風貌是區域農村人居環境質量、鄉村建設水平的直觀表現。整潔有序、富有特色的鄉村面貌既是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直接體現,也是保留和傳承區域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把提升村容村貌作為重點任務,經過三年努力,全國村莊環境基本實現干凈整潔有序。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繼續將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作為重點任務,突顯國家改變部分地區農村整體面貌參差不齊、公共環境管控缺位、民房建設無序等現象的決心。筆者認為,新發展階段從根本上改觀農村面貌,著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要充分認識和切實做到“三個結合”。
一、整治已建與規范未建相結合
一方面,要整治已建。當前很多地區,民房建設大多已基本完成,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推倒重來。提升村容村貌要立足村莊現有基礎,把重點放在改善村莊整體環境上,把功夫下在整治提升村莊公共環境上,下在對已經建成的農家庭院的整治改觀上,不搞千村一面,不搞大拆大建。對已建成的村莊,加大村莊公共空間整治力度,清理私搭亂建、亂堆亂放,整治殘垣斷壁,并根據實際需要逐步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構建干凈整潔有序的鄉村空間。對于村莊整體風貌極不協調的民居,要在充分尊重農民群眾意愿、控制治理成本的基礎上,能改則改。
另一方面,要規范未建。抓緊編制村莊建設規劃,及時將規劃公開發布到村到戶,引導農民群眾按照規劃選址建設農房。有條件的地區加快編制民房建設指南或規范,提供不同建設面積、不同樓層數量等指標的民房設計圖紙,供農民群眾參照建設,對選用推薦圖紙的可適當予以補助,促進提升村莊整體風貌。
二、政府引導與農民參與相結合
一方面,整治提升村容村貌特別是公共區域的環境整治,要依靠政府引導推動。基層政府要著力于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實施專項行動或建設項目加以解決。重點包括深入實施村莊綠化美化行動,以村落固有的生態田園、池塘水系為基礎,梳理優化村莊植被,優先采用地方特色樹木種類,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村莊建設微田園、小微公園和公共綠地。加快推進水美鄉村建設,做到“水清、岸綠、流暢”。加強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三線”維護梳理。
另一方面,村莊是由一家一戶組成的,只有每家每戶的環境好了,村莊整體面貌才能更好。要注重對農民群眾的規范引導,增強維護公共環境衛生觀念,通過修改完善村規民約等方式,積極引導農民群眾自覺做好庭院內外清潔衛生,鼓勵村民通過栽植果蔬、花木等開展庭院綠化,利用農村的荒地、放棄地、邊角地等自發開展村莊綠化,引導群眾擯棄亂丟垃圾、亂倒污水、私搭亂建、亂堆亂放等陋習。對破壞村莊環境的行為加強批評教育和約束管理,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三、繼承傳統與融入現代相結合
“青山如黛遠村東,嫩綠長溪柳絮風”。我國很多農村源遠流長,傳統村莊風貌和民居風格是歷經千年歲月的沉淀,是與當地地形氣候、生產生活等相協調的。新時代推進村容村貌整治,要在尊重鄉村自然肌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借鑒傳統村落、傳統建筑營建的理念、智慧和方法,抓緊編制出臺與區域鄉土文化相適宜的村容村貌提升導則。導則要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特點,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建筑文化,把挖掘原生態村居風貌和引入現代元素結合起來,以塑造富有時代特征、彰顯區域特色、蘊含傳統文化價值的鄉村特色風貌為目標,以不挖山填湖、不破壞水系、不砍老樹為底線。
要遵循“修舊如舊”的基本原則,重點保護和修復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及古驛道沿線格局保留較好村莊的歷史建筑,推動文物建筑和其他鄉土建筑、傳統民居活化利用,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統籌保護利用傳統村落和自然山水、歷史文化、田園風光。因地制宜引入新技術材料、新標識標牌、新設計元素、新設備裝置,有條件的地區應積極推動寬帶、通訊、廣電等進村入戶,完善農村無障礙環境、道路等基礎設施,合理布局防汛和消防設施,加快鄉村現代化進程。積極推進水、路、電、通訊等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城鄉一體化,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