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全面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基礎。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的鄉村人才隊伍,將為鄉村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支撐。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強農民教育培訓。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多地多部門紛紛實施“頭雁”計劃、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等,加強對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指導。但與我國龐大的農業人口基數相比,鄉村振興人才短缺問題依然比較突出。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難以滿足鄉村發展的需要。破解鄉村人才短缺、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等一系列難題,要多措并舉、精準發力。
完善政策機制,吸引人才返鄉。近年來,國家有關部委及多地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如提供創業補貼、稅收減免等,鼓勵在外務工人員、高校畢業生等返鄉創業就業。總體來看,相關政策在短期內取得了一定成效,返鄉人才在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等方面發揮了充分作用。與此同時,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對于吸引鄉村人才的“馬太效應”也不容小覷。相較于某些發達地區依靠成熟產業鏈、市場化機制及政策可持續性強對于返鄉人才的吸引力,中西部地區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吸引人才返鄉從“短期吸引”轉向“長期生態建設”,還需加大力氣,進一步完善全周期服務鏈,為返鄉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解決他們在創業就業過程中的后顧之憂。
推進精準幫扶,輸入“新鮮血液”。扎實推進“三支一扶”計劃、科技特派員、特崗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為鄉村發展持續輸送優質人才。同時,應進一步完善服務保障機制,健全考核激勵機制,確保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讓“新鮮血液”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貴州省在實施“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過程中,將專家服務納入省級鄉村振興考核指標,實行“專家服務檔案”制度,記錄幫扶內容、成效及農民反饋,作為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每年根據農業產業需求調整專家匹配方向,避免資源錯配。通過系統性制度設計、資源整合與可持續服務模式實現長效機制。
聚焦產業需求,優化人才培養。聚焦鄉村產業發展需求,構建“需求導向—動態調整—實踐強化”的培養閉環,擴大涉農高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覆蓋范圍,培育現代農業急需的數字農業、智慧農機、農產品電商等新興領域人才;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技術、電商直播、鄉村旅游服務等職業技能培訓,結合本地特色產業定向扶持孵化項目,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引入市場化運營機制,鼓勵龍頭企業或專業機構托管孵化基地,提升資源整合能力,真正培養出“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還應考慮通過構建“教學—實訓—就業”全鏈條培養體系,讓人才培育真正扎根鄉土、服務產業。此外,還應加強鄉村工匠培育工程,挖掘培養鄉村手藝人,傳承發展傳統技藝。
(作者:李軍凱、代辛,分別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