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兵團十三師火箭農場,這里有上百畝的中棉所—民和“新壯態(tài)”植物生長促進液示范田。粗壯的棉株密密挨著,“青枝吐白絮”。幾個老農走進棉田,一邊仔細觀察棉桿、數著棉桃,一邊感嘆,“葉夠綠,今年的棉花收成肯定不錯”!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棉產區(qū)。全疆50%左右的農戶從事棉花生產,其中南疆棉花產值占種植業(yè)總產值的80%左右。但如今,在新疆阿克蘇等地,棉田數量在縮減,棉花正在被蘋果、紅棗、核桃等作物所取代。
——現 狀——
我國植棉面積萎縮嚴重
新疆的情況并非孤例,記者隨同國家棉花產業(yè)技術體系專家在河北、山東進行棉花生產中期檢查時發(fā)現,長期與新疆棉區(qū)三足鼎立的黃河、長江流域兩大棉區(qū),植棉面積萎縮得更為厲害。
河北省農業(yè)廳經作處處長鄧祥順調查發(fā)現,2008年河北省植棉面積1035萬畝,2010年下降為1000萬畝左右,今年僅500萬畝;山東省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表示,山東一直是內地棉花生產第一大省,最高種植年份曾達1300萬畝。但今年全省植棉面積“不到700萬畝”,幾乎“腰斬”。
據國家棉花產業(yè)技術體系全國棉花生產監(jiān)測最新數據,今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下降22.8%;中國棉花協(xié)會調查顯示,2015年棉花實際種植面積可能不足5000萬畝,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點。根據新疆今年植棉3000多萬畝統(tǒng)計數據推斷,包括山東、河北等省在內的黃河、長江流域棉區(qū)種植棉花的面積已很少了。
——問 題——
價格下降、成本上升,農民種棉不掙錢
植棉面積為何如此快速萎縮?鄧祥順等專家均表示,主要是棉花種植效益急劇下降。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09年到2014年,河北省棉花種植的凈利潤,已由272元/畝減少到29元/畝。利潤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棉花價格大幅下跌和用工成本快速上升。棉價從2010年的11.5元/斤,降到2014年的6.1元/斤,降幅為50%;在用工數不變的情況下,同時期用工成本從44.6元/個上漲到61.5元/個,漲幅為37.8%。
此外,國際低價棉花沖擊國內市場。2011年—2013年,國內棉花臨時收儲期間,印度、美國的棉花價格每噸比國內低幾千元。2014年國家實施目標價格和相關補貼政策以來,國內國際棉價逐漸接軌,但在質量上國產棉與進口棉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紡紗廠等棉花需求大戶更多選擇質優(yōu)價廉的進口棉,國產棉則以政府托市價格基本流向了國家儲備倉庫。
棉改糧或棉改果,導致耗水量大增
面對棉產區(qū)的嚴峻形勢,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研究員表示:“棉花用水僅為糧食作物的1/2甚至更少,位于華北地下水超采核心區(qū)域的黑龍港地區(qū),是我國水資源缺乏最嚴重的地區(qū),近期形成的地下水位急劇下降與棉花面積減少不無關系。因此,從生態(tài)角度來講,這里的棉花面積不能再減了。”
河北衡水市屬黑龍港地區(qū),衡水市農牧局調研員陳桂榮說,衡水歷史上種雜糧,自2001年開始,棉花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13年達到峰值,接著植棉面積開始下滑。在國家實行糧食直補等政策刺激下,衡水地區(qū)的小麥、玉米種植面積急劇上升,大量棉田變糧田。隨之而來的,衡水農田灌溉用水占到總用水量的82%。可以說,棉改糧加劇了華北地下漏斗區(qū)的形成。
“漏斗區(qū)的水資源已不足以支撐糧食作物產量的長期大面積持續(xù)增長。棉花耐旱、耐鹽堿、耐瘠薄。在這樣的地區(qū),植棉是作物結構調整的最佳選擇,最能使棉花發(fā)揮其抗旱節(jié)水、耐鹽堿的先鋒作物特性。”河北農業(yè)大學教授馬峙英說。
馬峙英還強調:“我們不能讓紡織車掌握在外國人的手里。至少要保證60%的用棉靠自己,否則我們對棉花的話語權、定價權就沒了。讓其他國家決定我們的用棉,將來的風險會更大。”
——對 策——
提供全產業(yè)鏈服務,讓棉農增產增收
該如何解決棉區(qū)面積快速萎縮的難題?
“作為棉花科研的國家隊,中棉所以前專注為市場提供更優(yōu)質、高產、抗病的種子。現在我們拓展了科研單位與農業(yè)企業(yè)的深度合作,為棉農尋求節(jié)本增效植棉的一系列新技術方案,提供棉花全產業(yè)鏈服務,讓農民快樂植棉,增產增收。”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長張西嶺研究員說。
記者在新疆看到的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與上市民企山東民和生物公司的合作,就是提供棉花全產業(yè)鏈服務的一個重要嘗試。張西嶺說,只有在棉花水、肥、種、管、收各環(huán)節(jié)實現節(jié)本增效,才能形成全產業(yè)鏈的科技解決方案,提高植棉效益。中棉所與民和的合作,就是要在棉花用肥這個環(huán)節(jié),和先前開展的“育苗、栽培、田管、采收”科企合作一樣,進行輕簡植棉聯合攻關。
山東民和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張東明說,“新壯態(tài)”植物生長促進液來自民和股份的肉生籠養(yǎng)雞排污處理項目——雞糞沼氣發(fā)電。它以沼液為原料經過多重生物發(fā)酵、納米提純等工藝制成,含有百余種有機活性養(yǎng)分,營養(yǎng)全面;吸收利用率達85%以上;含有豐富生物菌群,調節(jié)快,使棉花品質好、產量高;不添加任何激素,能培育高品質棉花,而且更安全、更綠色、更健康。而這次在新疆測產田施用的“新壯態(tài)”,是廠家按照中棉所科研人員指導意見,根據棉花生長不同時期營養(yǎng)需求特別配制生產的,田間經過600—700倍稀釋后,分別在根部、葉片、花鈴噴滴施用。
中棉所與山東民和分別在新疆石河子、哈密、阿拉爾三市27個棉花示范點展開田間測產,并在長江、黃河流域棉區(qū)布設了13個示范點。測產對照數據顯示,棉花每畝增產超過10%。田間測產還發(fā)現,“新壯態(tài)”不僅對促進棉花健康生長、形成增產作用顯著,而且表現出對棉鈴蟲、棉花枯黃萎病具有比較明顯的抑制效能。
加強科研創(chuàng)新,組建全方位棉花產業(yè)發(fā)展平臺
為加強科研,探索新疆棉花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組建全方位棉花產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新平臺。8月24日,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與塔里木大學聯合成立“棉花科學學院”。這是國內首個專門面向棉花產業(yè)的學科型學院。
李付廣認為,棉花科學學院的成立不僅是中棉所與塔里木大學全面深化合作的“重要拼圖”,更是推動我國棉花產業(yè)向新疆戰(zhàn)略轉移的重大舉措。如能依托新疆區(qū)位優(yōu)勢,整合國內棉花科技資源與中亞各國開展“棉花外交”,實現“技術輸出去、原棉引進來”,“未來世界的棉花中心就在這里”。
對此,塔里木大學黨委書記王選東說,棉花科學學院戰(zhàn)略定位為應用性、區(qū)域性、開放性的研究所,將建成為全國棉花科研項目落地新疆的大平臺,集人才培養(yǎng)、學科建設和科研服務三位一體的創(chuàng)新基地。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和塔里木大學合辦棉花科學學院與國家“轉方式、調結構”重大發(fā)展需求相適應。他建議,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所在地的阿拉爾建成“國際棉花產業(yè)高地”,可通過提高生產水平和產業(yè)拉動使其逐漸成為中亞地區(qū)有影響力的棉花科技交流中心。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fā)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tài)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yōu)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