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于6月7日發布的《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22》顯示,我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和建設等工作成效顯著,目前全國已超額完成1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
我國農業資源保護利用能力顯著提升
農業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是農業綠色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實施了多項農業資源保護利用的措施,包括啟動了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加強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力度等,扎實推進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工作,逐步降低資源開發利用強度。
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88個試點縣、198個鹽堿地普查縣正式開啟土壤普查工作,布設20萬個調查樣點,總體完成外業調查采樣,樣品流轉、制備與檢測任務。同時,全國超額完成1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還實施了505處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達3370萬畝,有效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
農業產地環境保護治理取得新進展
化肥農藥減量使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地膜減量回收利用等是農業綠色發展的重點。報告顯示,多年來我國持續開展農業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2021年,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的折純量為5191萬噸,較2020年減少1.1%,已實現連續6年持續下降。農藥使用量的折百量為24.83萬噸,其中微毒、低毒和中毒農藥用量占比超過99%。
報告顯示,全國三大糧食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2.4%,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46%,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58.6%。全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8.1%,比2020年提高0.5個百分點,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76%,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0%以上。
農業綠色發展科技支撐進一步增強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農業綠色發展重要的支撐力量。圍繞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破解當前農業資源趨緊、環境問題突出、生態系統退化等重大瓶頸問題,以綠色投入品、節本增效技術、生態循環模式和綠色標準規范為主攻方向,報告篩選了10項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模式,為全面構建農業綠色技術體系提供了重要借鑒。
記者了解到,10項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模式,分別為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節水抗旱稻旱直播節水栽培技術、優質小麥全環節高質高效生產技術、黃淮平原冬小麥固碳減排豐產高效栽培技術、關中灌區小麥玉米“噸半田”技術、東北地區玉米秸稈還田帶狀深松整地關鍵技術、窄行密植大豆保護性耕作技術、稻漁綜合種養技術、中海拔地區“一年多茬蔬菜”高效種植技術和馬鈴薯增產增效栽培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