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肉牛產業起源20世紀90年代,雖然產業基礎薄弱,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居民牛肉消費需求不斷增加,幾十年來牛肉市場一直處于剛性需求,市場規模超過5600億元。為滿足消費市場強勁需求,我國通過引進國外專用肉牛品種改良國內地方黃牛,快速提高了產肉量。其間,雖然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一定程度滿足了市場需求,但地方黃牛群體數量急劇下降,形成了產業主要依靠雜交群體、種源依賴進口的局面,甚至主導品種65%的核心種源依賴進口。
一、我國肉牛種業發展現狀
本世紀初,國內肉牛行業意識到,產業要實現持續、穩定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良種作為支撐。此后,肉牛育種技術體系和地方良種資源保護體系開始推動建設。農業農村部實施了全國肉牛群體遺傳改良計劃、種業提升工程及聯合攻關項目,肉牛種業加快發展,種群供種能力有所提高,緩解了種源依賴進口的勢頭。
(一)確立了地方資源有效保護模式。具有種質特色的渤海黑牛、延邊牛、秦川牛、夷陵牛、滇中牛等地方品種得到了產業化開發,初步構建了資源保護與利用相結合、開發與創新相融合的新格局。形成了“以保為先、以用促保、保用結合”的特色肉牛產業發展模式,為民族種業振興和種質資源保護開發探索出了系列有效模式。
(二)技術體系對種業支撐能力增強。形成了育種技術體系的雛形。建立了國家肉牛育種數據庫,構建了性能測定和數據收集、傳輸網絡,數據收集準確度逐步提高,隨著遺傳評估技術進步和基因組選擇技術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技術對種業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遺傳評估結果對種牛及凍精價格影響初顯。此外,技術隊伍建設較好的種業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越來越強。
(三)育種聯合攻關初見成效。在農業農村部的統一領導下,針對我國肉牛種業存在的共性、突出問題,2019年啟動了畜禽重點品種聯合攻關,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科研單位為支撐的聯合育種機制,主導品種種群遺傳進展明顯加快。
(四)種業發展支撐條件逐步完善。在農業農村部持續實施了多年的良種工程項目基礎上,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規劃并指導種業提升工程項目,建設或完善了一批國家級肉牛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基因庫、公牛站、育種場的硬件設施,提高了種群供種效率,有力促進了種業發展。
二、種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雖然我們在肉牛種業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龐大的產業需求還有較大差距,主導品種65%的核心種源依賴進口,種業整體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一)種業基礎薄弱,供種能力不能滿足要求。目前全國涉及肉牛的36家公牛站存欄采精公牛3403頭,主導品種采精公牛65%來自國外種質。幾個主要品種的供種核心群母牛群不足萬頭,選育規模小,難以生產高遺傳水平公牛。
(二)技術體系仍需加強,技術設施亟待完善。群體遺傳進展依賴于強大的育種數據庫支撐,肉牛業發達國家的每一個主導品種都有5萬~60萬頭不等規模的育種群,每個品種可以收集20萬~100萬條的性能數據,種公牛的選擇強度高達0.5%,甚至千分之一,大大加快了群體遺傳進展速度。在高水平種群的基礎上,建立品種性能測定站,篩選雜交組合,充分利用雜交優勢提高產業生產水平和效率。我國育種數據庫的50個品種僅有38萬條數據,育種水平和產業生產效率落后。
(三)缺乏有效頂層設計,沒有長效機制。動物育種是長期穩定持續的過程,一旦停止將前功盡棄,特別是牛這類大動物育種具有周期長、遺傳進展慢的特點,育種工作需要久久為功才能推動種業快速穩步發展。長期以來,育種科技的政策與項目支持一般是3~5年的設計周期,難有突出效果,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建立長效機制。
(四)產業成熟度差,對種業牽引作用不強。種業是產業的基礎和支撐,種業強方能強產業,種業服務于產業,不能獨立與產業之外。我國肉牛產業市場需求復雜多樣,區域特征明顯,但現有的肉牛分割和牛肉分級標準不能有效指導育種和生產,導致市場對種業拉動乏力,不利于產業與種業的相互拉動和促進。
三、加快推進我國肉牛種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圍繞我國肉牛種業,要加強全國布局,技術上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發展上做好統籌,堅持產業導向和市場導向,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打好畜禽種質資源保存的基礎。雖然我國肉牛市場供給吃緊,但多元化勢頭亦明顯,優秀地方良種的保護開發利用是未來肉牛業乃至畜牧業的重中之重,加大攻克先進保存技術難關的力度。強化資源鑒定和發掘技術研究,提升優異種質發掘利用的整體水平。
(二)提升和完善育種技術體系。加大性能測定范圍和支持力度,夯實育種數據基礎,完善國家肉牛育種數據庫,加快以基因組選擇為代表的先進實用育種技術研發,加快傳統育種技術的升級換代,升級育種技術水平及平臺,培養壯大育種技術隊伍,充實加強技術體系建設。
(三)強化頂層設計,突出重點,優化布局。從抓主、抓重、保安全的主體思路出發,國家統籌,優化種業布局,重點抓好“兩頭牛”的選育工作。一是做好占我國市場主體的幾個主要品種的育種工作,解決生產主體供種不足的問題。二是要推進地方品種選育工作,逐步解決市場多元化需求問題。建立動物育種長效機制,設計長周期支持計劃,以確保育種成效。同時探索“動物育種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形式的長效支持模式,以適應大動物育種的長期持續特點。
(四)進一步加強種業支撐條件建設。加強資源發掘評價和育種科研條件能力建設,在以往繁育體系支撐條件建設的基礎上,加大技術和能力支撐力度。圍繞種業強國建設目標,聚焦資源保護、育種創新、測試評價和良種繁育四大環節,重點落實“十四五”種業提升工程項目規劃,建設一批國際一流的肉牛種業條件支撐工程,特別是要新建和完善肉牛遺傳資源保種場(庫、區)、國家牛遺傳資源庫和還原庫(場)、遺傳評估中心、品種性能測定站等肉牛種業高質量發展的必備設施和支撐條件。(作者李俊雅,研究員,系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牛遺傳育種科技創新團隊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