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的馬鈴薯產業開發高層研討暨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出席,并作主旨發言。院黨組書記陳萌山主持會議。寧夏自治區副主席曾一春,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出席會議。

余欣榮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黨和國家的戰略目標,也對包括飲食文化在內的各方面都將提出發展的新目標、新要求。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樹立“大食物、大糧食”的理念,以小康社會主義文化引領馬鈴薯產業開發,滿足消費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促進農民增收。
余欣榮指出,兩年多來,農業部堅持“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的理念,以科技為引領,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積極推進馬鈴薯主糧產品的產業開發,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一是科技創新驅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育種創新、產品研發和設備研發上均有突破。支持10多個科研單位和加工企業開展馬鈴薯主食產品及加工工藝的技術研發,篩選出10多個適宜主食加工的馬鈴薯新品種,成功將饅頭、面條、米粉等傳統大眾型主食產品中的馬鈴薯粉占比由10%提高至70%、45%、55%。二是科研企業聯動,開發了一批主食產品,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生產產品的轉移轉化。其中馬鈴薯饅頭已在京津冀600家超市銷售。三是政策扶持推動,2015年中央財政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在馬鈴薯優勢產區和主食產品消費潛力區的北京、河北等9個省(市)開展馬鈴薯主食開發試點,創建了一批示范企業,開發適宜不同區域消費習慣、不同消費群體的馬鈴薯主打產品。四是宣傳引導帶動,擴大社會影響,提高消費者認知度,培育了一批消費群體。
余欣榮強調,立足我國的資源稟賦和糧食供求現狀,特別是順應居民消費需求趨勢,必須樹立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要繼續下力氣培養人們消費馬鈴薯的習慣,把馬鈴薯作為主糧產品進行產業化開發,意義十分重大。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有助于培養健康消費理念,打造小康社會主義文化;有助于破解農業發展瓶頸,引領農業創新發展;有助于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引領農業協調發展;有助于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引領農業綠色發展;有助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引領農業共享發展。
余欣榮要求,馬鈴薯主食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方利益和多個環節,需要統籌協調,突出重點,加力推進,確保取得實效。要加強頂層設計,有序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農業部印發的《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開發的思路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要推進科技創新,強化馬鈴薯產業開發技術支撐。重點是加快育種創新、集成創新和產品及工藝研發;要強化示范帶動,培育馬鈴薯產業開發主體。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培育一批帶動力強、信譽度高的馬鈴薯主食加工企業;要實施梯次推進,拓展馬鈴薯主食產品市場。要鞏固提升北京主中心,加力推進七大區域分中心;要強化宣傳引導,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利用媒體組織策劃宣傳,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展銷會、博覽會等,向消費者展示馬鈴薯主食產品開發的新成果。
會上,中國農科院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虎、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分別發布了國家馬鈴薯主糧化項目組科研進展情況、馬鈴薯主食產品開發研究成果。
會議以小康社會主義文化引領馬鈴薯產業開發為主題,政產學研凝聚智慧共商馬鈴薯產業發展大計。與會專家認為,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發展正逢其時,前景廣闊。借力國家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發展戰略,馬鈴薯產業可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做出新貢獻。馬鈴薯主食產業化是對中國傳統主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馬鈴薯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鉀、泛酸等營養素,有利于高血壓等慢性病防控,是下一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倡導多食用的一類產品。
農業部有關司局、國家發改委、衛計委、財政部、科技部、國家食藥總局及九省七市農業部門有關領導,國家馬鈴薯主食開發行業科技專項參研單位、九省七市馬鈴薯主食開發示范推廣單位、國家馬鈴薯主食化開發產業聯盟成員300余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