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
作物科學研究所何中虎研究員主持完成的“CIMMYT小麥引進、研究與創新利用”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據悉,我國小麥育種可用親本資源短缺和品種對白粉病與條銹病的抗性頻繁喪失是制約我國小麥育種研究的兩大關鍵問題,從1990年起,何中虎研究員帶領科研團隊系統開展了CIMMYT(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小麥引進、研究與創新利用,歷經15載,引進篩選出1.8萬多份有一定利用價值的優異資源,占我國種質庫中引進小麥56%;創立了分子標記與常規育種相結合的兼抗型成株抗性育種新方法,為解決品種抗病性頻繁喪失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根據9個省區種子管理站統計,1990-2014年28個品種累計推廣2.24269億畝(近3年推廣1800萬畝),增加社會效益133.21億元,帶動西部春麥區和西南麥區實現2-3次品種更換,CIMMYT種質對提高我國小麥產量、抗病性和改良品質起到關鍵作用,為全國小麥育種和生產發展乃至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本項目利用引進種質和創制的骨干親本育成28個高產抗病優質廣適新品種,其中新春6號、綿農4號和川麥30等分別成為新疆和四川的主栽品種。發表學術論文80篇,其中SCI論文50篇(TAG和Crop Science有關成株抗性評述性論文2篇),影響因子2.0以上23篇,總引用1095次(SCI引用762次);中國農業科學和作物學報論文30篇。出版專譯著5部,獲授權發明專利5項。(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