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肉羊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采用轉錄組和蛋白組學方法對無FecB突變且產羔數存在顯著差異的小尾寒羊子宮進行聯合分析,發現并鑒定了多個與綿羊多羔性狀相關的關鍵基因及信號通路,為進一步探索綿羊高產的分子機制以及培育高產綿羊品種提供了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蛋白質組學雜志(Journal of Proteomics)》上。
據團隊首席儲明星研究員介紹,產羔數是綿羊最重要的繁殖性狀之一,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尋找影響綿羊產羔數的關鍵基因一直是育種學家關注的焦點。子宮作為胚胎生長發育的主要場所,其功能不全可引起母畜20%~30%的胚胎損失,最高可達到40%,而胚胎受損是影響羊產羔數的主要因素之一。
該研究以無FecB突變的小尾寒羊為研究對象,對其單、多羔子宮組織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表明:在單、多羔小尾寒羊子宮中,ACSS3、SDSL、ENSOARP00000002929三個基因的表達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差異顯著;相對于單羔組,在多羔組中顯著上調的mRNA和蛋白質主要富集到鞘脂代謝和氨基酸代謝等能量代謝相關通路。
該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專項、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支持。(通訊員 高冰清)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prot.2019.10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