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2017年第3期“農科講壇”(中國農業科技報告會)在國家農業圖書館報告廳舉行。本次“農科講壇”邀請作物科學研究所遺傳育種中心主任、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玉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長玲研究員講述了我國玉米育種研究進展。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院黨組成員、人事局局長賈廣東出席報告會。報告會由院科技局局長梅旭榮主持。
黃長玲在報告中指出,玉米不僅是重要的糧食、飼料作物,還是重要的能源、食品和化工原料。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總產最高的糧食作物,玉米種植廣泛,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建國初期到現在,我國玉米單產從每畝64公斤增長至402公斤,增產幅度很大,但和美國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黃長玲說,玉米增產的關鍵在于品種選育。目前,我國的玉米新品種選育存在種質創新不足、育種材料狹窄、原創性優異種質少、突破性品種缺乏等問題。國內選育的玉米品種在產量、抗逆性等方面與跨國種業集團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隨著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推進,玉米生產也將經歷從粗放到集約、從精耕細作到精簡化栽培、從勞動密集到機械化、從高產到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優質安全的轉變。為滿足這些需求,我國玉米育種方向也將朝著優質、專用、高效品種方向發展。
針對上述問題,黃長玲帶領團隊潛心研究,持續攻關,開展了玉米重要性狀的遺傳研究、玉米莖稈纖維品質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在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在育種方面,研發了一系列新技術,引進了新材料。歷時30載,選育審定品種19個,申請品種保護17個,選育出中單909、中單808、中單856、中單859、中單868等一系列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6500多萬畝,為國家增產糧食超過40億斤,品種開發轉讓合同金額超過1億元,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談到多年來的科研和工作感悟時,黃長玲說,團隊取得的成績得益于老一輩育種專家們傳承下來的光榮傳統。育種之路曲折、長期、艱辛、寂寞,是一個需要為其奉獻畢生精力的事業。作為一名新時期從事玉米遺傳育種研究的科技人員,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建院60周年賀信中提出的“三個面向”要求,以飽滿的精神,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扎實推進玉米科研工作,為我國玉米產業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報告結束后,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李建生教授作為點評嘉賓圍繞國家玉米戰略與政策研究、玉米育種技術發展方向與現場科研人員、博士生代表進行了熱烈互動交流。
院機關負責同志、院屬京區各單位領導、青年職工代表、研究生院學生代表等20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