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8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所主持、東南大學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參加完成的《食用農產品及污染物溯源技術》成果鑒定會在京召開。會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局袁龍江副局長主持,農業部科教司技術推廣處朱巖處長參加了鑒定會。
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由中國檢驗檢疫科學院龐國芳院士擔任,來自行業內的7名專家對該課題進行了審查、答辯和討論。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提供的文件完整,資料齊全,數據翔實,創新性突出,在利用牛(羊)尾毛作為肉牛(羊)溯源材料,建立肉牛同位素指紋溯源技術、茶葉近紅外光譜產地溯源技術、植源性食品鉛污染源解析技術、大型動物個體虹膜識別與溯源技術方面,有效綜合原產地溯源、污染物溯源、大型動物個體溯源和電子標簽溯源功能的集成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由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魏益民教授主持的該課題通過研究同位素指紋技術、近紅外光譜指紋技術、礦物元素指紋技術、DNA指紋技術、虹膜指紋技術和電子標簽技術,對牛、羊、豬、茶葉、蘋果等主要食用農產品進行產地溯源研究,在國際上首先開創使用牛尾毛代替牛肉作為牛肉產地溯源材料的研究,并用牛尾毛建立了牛肉產地溯源數據庫。此項發現大大降低了牛肉產地溯源技術研究的成本,加快了肉牛產地溯源研究的步伐。課題應用穩定性同位素指紋技術,對蔬菜、茶葉、水稻中的鉛污染進行溯源研究,對鉛污染源來源進行解析,建立了污染源貢獻率的計算方法,證明了茶葉鉛污染的主要來源是大氣降塵所致,而大氣降塵主要由汽車尾氣和燃煤飛灰構成,而非土壤、農藥或化肥所致。該課題還通過學科集成、技術集成和系統集成,建立了集原產地溯源模塊、污染物溯源模塊、大型動物個體溯源模塊和電子標簽溯源模塊為一體的食品及污染物溯源系統和查詢平臺。專家建議將該技術成果擴展和完善后,在重點產業加快示范和推廣應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食用農產品及污染物溯源技術通過成果鑒定
發布時間:2009-06-30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BRTV新闻]《清风北京》丁颖:一生求真务实的“谷种佬”2025-07-19 00:24:00
- [科技日报]科技赋能吉林敦化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07-18 16:30:00
- [新华网]中国农业科学院人参重大任务推进会暨吉林敦化人参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会议举行2025-07-18 16:00:00
- [人民政协网]揭开“糖转运高手”的进化传奇2025-07-18 15:30:00
- [光明日报]水稻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问世2025-07-18 15: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