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金黃,輝映稻谷的璀璨;10月的飄香,搖曳瓜果的豐碩;10月是收獲的季節,豐收的喜悅漾上人們的臉龐;10月是收獲的季節,收獲經驗、收獲思路、收獲啟迪、收獲震撼、收獲感動,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精神沖擊著赴東部沿海考察團每一個人的心胸,也引發深深的思索。
高等院校:發展迅猛,潛力強勁
隨著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實施,加上各地對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高校的發展和變化日新月異。他們緊緊抓住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堅持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不僅僅是硬件條件的改善,不僅僅是學校規模的擴大,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進一步明確了辦學思路,轉變了辦學理念,努力在辦出特色、辦出質量、辦出效益,實現由大校到強校的轉變上狠下功夫。此行走訪的山東農業大學、揚州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也正體現了這種發展和變化。
看到山東農大嶄新、壯觀的新校區,每個人心中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學校天翻地覆的變化,帶來專業建設的優化與調整,使該校的優勢與特色更加鮮明。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該校積極處理好學校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處理好辦學規模與水平、質量與效益的關系,從外延式發展轉到內涵式發展上來;處理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學校改革發展的關系,為學校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山東農大或者說高校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這四對關系,也正是我院及各研究所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如何根據國家目標和行業發展的需要,緊緊圍繞服務“三農”,進一步明確優先學科發展領域、凝練科技目標,促進研究所科技創新和產業開發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加快自身的改革與發展?如何在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前提下,加快研究所的發展步伐,實現廣大科技人員的根本利益,促進研究所各項事業持續穩定發展?如何合理分配研發資源,努力出高水平的成果,同時不斷提高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如何做好、做活、做深科研單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科研院所的文化建設,為改革、發展、穩定保駕護航?
揚州大學是1992年由江蘇省揚州市6所高校合并組建而成的,是全國率先進行合并辦學的高校。他們敢為人先,開拓進取,開創了我國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先河。10多年來,該校走過了一條“聯合—合并—調整—提高”的穩扎穩打的合并改革發展之路,為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經驗,被譽為“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幟”。揚州大學的成功經驗,為我院公益類科研機構的聯合重組與學科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當前,我院的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所的合并重組、學科的優化調整正進入一個全面推進的新階段,揚大的經驗,給我們以啟示,科研院所的聯合重組與學科的領域的優化組合,對于進一步適應新階段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對于承擔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增強研究項目的協作攻關能力;對于實現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科研單位的研究實力意義十分重大。揚州大學的經驗還給我們啟示——機遇大于挑戰,思路決定出路,出奇方能制勝,優勢在于特色,管理產生效益,真抓才有實效。
翟虎渠院長率團在山東農業大學學習考察
翟虎渠院長率團在山東農業大學學習考察
翟虎渠院長率團在揚州大學學習考察
翟虎渠院長率團在揚州大學學習考察
代表團在江蘇科技大學學習考察
兄弟省院:競爭的對手,合作的伙伴
山東、江蘇是我國農業大省和農業強省,省領導高度重視和支持農業科技工作,投資逐年增長。山東、江蘇省農科院依據各自獨特的地域優勢,經過幾十年的科研實踐與探索,兩院已發展成為國內規模較大、實力較強、學科齊全、人才基礎雄厚、貢獻和效益突出的省級農科院。在“七五”、“八五”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科研、開發綜合實力評估中,均名列前茅。在我國農業科研工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并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
除按專業設研究所外,江蘇省農科院還通過按農業生態區劃設有的9個地區所,形成了全省一盤棋的農業科研格局,這對加強科學研究的針對性,提高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的速度,拓展科技服務的深度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江蘇省農科院在做大做強科技產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山東省農科院在優化學科結構過程中,明確提出要以市場需求為取向,調整專業學科設置,在鞏固發展小麥、玉米、棉花、花生四大作物育種優勢學科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方針,突出抓高新技術研究攻關和新興學科建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面臨當前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嚴峻形勢,面對國家農業科技整體投入不足、競爭日益激烈以及農業科研多而散、小而全、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緩慢等共性問題,有機整合農業科研力量,積極支持并努力推動“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在座談中,兩院都希望進一步加強與我院作為農業科研“國家隊”的合作與共建,加快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步伐,以此進一步加強聯系與交流,發揮各自的優勢,做大做強中國的農業科技事業。
翟虎渠院長率團在山東省農科院學習考察
經濟發達地區:新的課題,新的舞臺
江蘇省無錫市和吳江市是蘇南經濟發展的縮影。20世紀80年代初,鄉鎮工業在全國率先崛起,促使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保證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在這樣的地區,農業雖已不占主導地位,但當地領導對農業工作的重視沒有變,對農業科技的重視沒有變,追求農民收入增加的目標沒有變。他們走出的一條以農業現代化建設統領“三農”工作全局,借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帶動農業現代化,農村經濟不斷壯大,并最終致富農民的道路,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在這樣的地區,伴隨著工業化步伐和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外向型農業、可持續農業等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對農業科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此外,如何統籌城鄉發展,從根本上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如何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是在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也是急需農業科技工作者破解的新課題。我們將站在一個更高的發展平臺上,有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更大的空間。
翟虎渠院長率團在江蘇省無錫市學習考察
代表團在吳江市學習考察
江蘇宿遷:跨越式思維 超常規發展
宿遷,原先并不在預定的考察計劃中。可當宿遷市領導得知我院的行程后,幾次打電話來聯系,希望翟院長能夠帶隊去看一看。于是,宿遷就成為本次東部沿海考察的最后一站。
宿遷,位于江蘇省北部,是典型的農業大市和傳統的產糧大市。我院與宿遷的合作緣于2002年駱馬湖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的規劃。駱馬湖是江蘇省第四大湖泊,建設駱馬湖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是宿遷市委、市政府實施中心城市“北擴西進,引湖納山”戰略的重大舉措。我院有關專家幾赴宿遷,實地考察,最終提交的規劃書受到很高評價,現已順利付諸實施。
未到宿遷前,只認為那兒屬蘇北相對欠發達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來到宿遷后,宿遷市領導開闊的思路,富有遠見的構想,敢想敢闖敢試敢干的工作作風令人振奮,宿遷市便利快捷的交通路網、良好的生態環境、招商引資的顯著成果、超高速發展的勢頭令人贊嘆,宿遷人對科技、對知識、對人才的渴求令人感動。
面對特殊的市情、特殊的區位、特殊的地位和特定的發展階段,宿遷市打出“生態宿遷、綠色家園”的生態品牌,以“建特色城市、創特色縣區、抓特色鄉鎮”為發展思路,采取“差別競爭、特色取勝,創新機制、接軌市場”的競爭策略,努力實現“全市工業大突破,城市縣城大擴張,招商引資大推進,城鄉勞力大轉移,基礎設施大投入,市域經濟大跨越,宿遷競爭力大提升”,加快向富民強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邁進。
宿遷人的精神與魄力令人感染,對宿遷提出的農業科技的需求,翟院長也欣然允諾。翟院長說,我院有責任、有義務支持地方農業的發展。我們將組織科技力量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地為宿遷的“三農”工作提供科技支撐,為加快宿遷經濟社會發展多作貢獻。
翟虎渠院長率團在江蘇宿遷學習考察
短短10天的學習考察,一路走過,一路感觸,一路思考,一路收獲。人走出來,思想才能解放;思想解放,心胸才能更開闊,才能看得更遠,把握得更全面。解放思想,工作才有活力;解放思想,創新才有動力;解放思想,才能走出一條敢為人先的路;解放思想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工作自身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