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畜禽糞污能源化利用與污染控制創新團隊研究發現了缺氧好氧與序批式反應器工藝處理豬場廢水厭氧消化液性能差異,并闡述了其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清潔生產雜志(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
厭氧-好氧組合工藝是大型規模豬場廢水處理的主流工藝。厭氧消化(沼氣發酵)技術不僅有效去除有機物而且產生清潔能源—沼氣,但是,豬場廢水經過沼氣發酵處理后產生的厭氧消化液(也稱沼液),仍然含有較高濃度的有機物、并且富含氨氮等污染物,排入水體或進入市政管網前需要進一步處理。序批式反應器與缺氧好氧工藝是豬場厭氧消化液好氧后處理的主要工藝。但是,這兩種工藝的處理性能孰優孰劣,目前仍不清楚。
在前期研發提出厭氧-加原水-間歇曝氣工藝的基礎上,團隊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究了兩種工藝處理性能的差異及其機制。研究發現,在原水添加比例低于30%時,缺氧好氧工藝對氨氮和總氮的去除性能優于序批式反應器工藝,在原水添加比例達到30%后,序批式反應器工藝對氨氮和總氮的去除性能優于缺氧好氧工藝。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反硝化階段易降解有機物濃度和混合液回流比不同而造成反應動力學差異,序批式反應器工藝污泥的氨氧化活性和厭氧氧化活性高,而缺氧好氧工藝污泥的反硝化活性高。該研究成果為豬場廢水處理工藝選擇提供了科學依據。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生豬體系項目和四川省重大科技專項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2.13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