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許世衛研究員任項目首席科學家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產品數量安全智能分析與預警關鍵技術支撐系統及示范”,通過了農業部組織的課題驗收。科技部農村科技司王喆副司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局王小虎局長等參加驗收會議。
據介紹,該項目由5個課題組成,分別是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業信息研究所承擔的“農產品數量安全智能分析與預警的關鍵技術及平臺研究”、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承擔的“農產品數量安全數據獲取關鍵技術及設備研發”、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擔的“糧食生產風險智能分析與預警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情報研究所承擔的“畜產品消費需求量預測系統示范”、北京市農業局信息中心承擔的“果蔬市場價格短期預測系統研究與示范”課題研究。項目執行期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總經費2712萬元。經過16家參加單位253位科研工作者3年的團結協作與不懈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發表學術論文121篇,出版著作2部,獲準專利申請12項,獲得計算機軟件登記權34項,研制行業標準2項、地方標準4項,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多名,圓滿完成了項目任務書所要求的各項任務和考核指標。
以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為組長的驗收專家組認為,經過5個課題組的共同努力,研究形成了農產品生產風險因子早期識別、生產風險評估、農產品消費替代效果評估、農產品消費與生產協調度測定、農產品市場價格短期預測、農產品市場價格傳導模擬和農產品信息標準化等7項智能分析與預警關鍵技術,研發出農產品生產風險早期識別及預警、農產品消費需求量預測和農產品市場價格短期預警等3類智能分析與預警系統;研制生產風險數據采集設備、市場價格數據采集終端2種數據采集設備;集成相關系統和設備,構建了農產品數量安全智能分析與預警平臺,有效地解決了農產品數量安全面臨的一些共性關鍵技術問題。通過在山東、廣東、北京、江蘇、河南、湖南、四川、吉林等省市的應用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課題取得的研究成果,將對促進我國農產品數量安全發揮積極作用。(通訊員 王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