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創新工程“草地有害生物監測與控制”團隊完成的“草原蝗蟲可持續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通過成果評價組評價。成果評價組認為,該成果為我國草原蝗災監測預警與防控管理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為國家真菌農藥管理與應用提供了技術規范與產品標準,對蝗災可持續控制和保障草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成果技術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該成果構建了草原蝗蟲宜生指數模型,闡明了蝗蟲優勢種的發生規律,制定了《草原蝗蟲宜生區劃分與監測技術導則》國家標準和《草原蝗蟲調查規范》行業標準;通過研究植物與蝗蟲生態位關系、草原蝗蟲取食模式和草原蝗蟲危害損失,構建了生態位距離模型、取食選擇性指數模型和經濟生態閾值模型;創新了草原蝗蟲發生期、發生量、發生區域預測方法,建立了草原蝗蟲種群動態監測預警系統,準確率均達85%以上;創建了生物農藥綠僵菌菌種資源庫及改良平臺,改良了油劑、可濕性粉劑、顆粒劑生產關鍵技術,優化了綠僵菌發酵工藝,完成5億孢子/克綠僵菌顆粒劑、25億孢子/克綠僵菌可濕性粉劑等4個新藥登記;獲授權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制定國家標準6項和行業標準1項,其中《真菌農藥母藥產品標準編寫規范》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備案采用。該成果研制的以綠僵菌生物防治技術為主的草原蝗蟲可持續控制技術體系,在全國主要草原區進行了草原蝗蟲防治技術示范與應用。(通訊員 孫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