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藥應用與風險控制創新團隊系統揭示了環境暴露濃度下殺菌劑氟酰胺的肝臟毒性機制。該研究有助于解析氟酰胺對生物體的健康風險,為氟酰胺的安全應用與管理提供參考。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
氟酰胺是一種廣泛應用的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類殺菌劑,在水環境和魚類中時有檢出,對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帶來一定的風險。
該研究發現,在環境暴露濃度下,氟酰胺能夠穿透人肝癌細胞HepG2進入細胞內,引起肝細胞毒性;氟酰胺可在模式動物斑馬魚肝臟及全身富集,引起肝臟組織損傷及功能障礙,造成慢性肝臟疾病。化學生物學機制研究揭示,氟酰胺通過酪氨酸激酶JAK及其轉錄因子STAT介導的信號通路,靶向干擾肝細胞內非編碼小分子RNA( miRNA-26a-5p )及其目標基因 socs1a 的表達,從而影響線粒體功能、細胞周期、氧化應激、細胞凋亡等,導致肝臟毒性效應,并提出 miRNA-26a-5p/socs1a 可作為氟酰胺導致斑馬魚肝毒性的潛在生物標志物。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資助。(通訊員:郭建英)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3.12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