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9~10日,由農業部外來物種管理辦公室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承辦的黃頂菊綜合防治現場觀摩經驗交流會在河北省獻縣召開,來自農業部科教司、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信息中心、中國農學會以及河北、河南、天津、山東、遼寧等省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領導和技術人員、有關科研單位管理人員、專家、學者150多人參加了會議,實地觀摩了黃頂菊綜合防控技術示范區。
圖片1.項目首席張國良博士陪同領導參觀試驗示范區
圖片2.外來入侵植物黃頂菊防控經驗交流會現場
在國家農業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啟動了《外來入侵植物黃頂菊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研究》農業行業科研專項,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主持下,組織了全國22家科研、教學、技術推廣等優勢單位開展大協作,聯合攻關。重點從黃頂菊早期監測預警、風險評估、入侵機制、應急控制、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研究集成一套科學有效的黃頂菊防控技術體系,達到持續控制黃頂菊入侵危害的目標。
圖片3.向日葵-苜蓿生物替代試驗示范區
圖片4.高丹草-鴨毛生物替代試驗示范區
項目啟動以來,經過各單位的大力協作和不懈的努力,黃頂菊防控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摸清了黃頂菊入侵擴散途徑;闡明了種群災變機制;揭示了黃頂菊入侵過程中的化感效應;制定了黃頂菊檢疫與監測技術規范;開發了計算機網絡實時監測預警系統;研制了適用于不同農作物及不同自然生境中的黃頂菊應急化學防控技術。在河北獻縣黃頂菊綜合防治示范區利用麥秸覆蓋、薄膜覆蓋與除草劑相結合成功控制了玉米、棉田中的黃頂菊;采用除草劑土壤封閉與莖葉處理技術成功控制了大豆、花生田黃頂菊;利用植物之間競爭、相克或互利的關系,成功篩選了12種牧草、小灌木、農作物替代植物組合。其中向日葵與苜蓿、高丹草與鴨毛、紫穗槐與黑麥草等一系列具有良好生態控制效果的植物組合可廣泛適用于控制農田、果園、荒地等不同生境中發生的黃頂菊,在河北試驗示范區已取得良好的經濟、生態控制效果。
圖片5. 麥秸覆蓋與除草劑聯合防控示范區
圖片6.黃頂菊野外實時自動監測服務器
目前,項目組正在把已取得的成熟有效的防控技術進行推廣應用,使新技術盡快能進村、入戶、到農田,起到有效控制黃頂菊的發生危害的目的,轉化為農民發財致富的生產力,保障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