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菰和茭白基因組學研究》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閆寧副研究員、張忠鋒研究員和浙江大學郭得平教授等著,是一部系統闡述中國菰和茭白基因組學研究進展的專著。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為該書作序。
中國菰屬于禾本科稻族菰屬的多年生植物,有3000多年的食用歷史,其穎果菰米在我國古代是重要的“六谷”之一。在漢代末期,中國菰在生長過程中被茭白黑粉菌侵染形成膨大肉質莖,導致其不能開花結籽,但由于其膨大肉質莖口感鮮嫩甜滑,于是逐漸開始將其作為蔬菜食用,名為“茭白”。自唐代起,茭白逐漸開始進行人工栽培,而收獲菰米的中國菰則主要以野生狀態存在。
中國菰和茭白在我國分布廣泛,除西藏外,全國各地都有生長。悠久的食用歷史、廣泛的資源分布及其營養保健價值使得中國菰和茭白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研究其基因組是其開發利用的基礎。
該書主要內容包括菰屬植物種類分布、起源進化與中國菰遺傳多樣性,中國菰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構建與落粒性相關基因分析,中國菰米發芽過程中酚類化合物積累機制,中國菰抗病基因ZlBBR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茭白幾丁質酶基因ZlChis表達特性,茭白銨轉運蛋白基因ZlAMTs的鑒定及表達分析,促進茭白肉質莖膨大的生長素來源及細胞分裂素雙元信號系統基因的鑒定。
該書是近年來對中國菰和茭白基因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學等方面最新科研成果的系統總結,對開展中國菰和茭白的研究有重要推動作用。(通訊員 鞠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