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的“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專項項目聯合攻關通遼現場觀摩交流會在內蒙古通遼市舉辦。依據《玉米機械粒收測產技術規程》的有關要求,現場對技術示范田進行實收測產。實收20畝示范田塊平均籽粒含水率20.1%,鮮籽粒畝產1195.8千克,按照玉米標準含水率14%折算,平均畝產達到1110.95千克。
在通遼科爾沁區作科所牽頭搭建的聯合研究與示范基地,來自作科所和內蒙古農業大學的項目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工作情況和實施效果。現場進行了機械籽粒收獲、秸稈還田及土壤耕作的機械作業演示,并通過機械籽粒收獲進行了現場測產驗收。示范田通過選用耐密高產品種,構建密植高質量群體,實施全程機械化栽培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充分挖掘良種、良法與光溫水肥資源的增產潛力,籽粒成熟度高。參加觀摩的農戶對示范田展示的密植高產機械粒收技術效果贊不絕口,紛紛表示了對科技的迫切需求。
交流會上,作科所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李少昆研究員全面分析了東北地區玉米生產和研發情況,王克如研究員匯報了通遼基地的實施情況,糧豐專項管委會專家趙明研究員進行了工作點評,與會的地方農業管理部門、科研工作者及新型經營主體、農業合作社代表暢所欲言,從不同的角度對研究示范基地的工作給予積極評價。
據悉,“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專項是為破解我國糧食豐產增效協同面臨的科學、技術難題和生產需求的新問題而設立的,主要開展基礎科學、共性關鍵技術和集成示范研究。作科所在地處玉米黃金生產帶的通遼科爾沁區牽頭搭建的聯合研究與示范基地,建立了200畝的核心區、2.8萬畝示范區,針對通遼玉米產業發展的關鍵制約問題,組織糧豐專項“糧食作物產量與效率層次差異及其豐產增效機理”“玉米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及其適應性栽培途徑”“糧食作物生長監測與精確栽培技術”“東北西部春玉米抗逆培肥豐產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模式構建”“內蒙古雨養灌溉混合區春玉米規模化種植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5個項目的研究團隊,從玉米生產的全鏈條協同開展基礎前沿、共性關鍵以及集成示范各個層次的研究任務和示范推廣。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項目管理二處處長張昭,作科所所長劉春明、副所長劉錄祥,以及當地有關領導和專家等出席會議。項目相關人員、農技推廣部門技術人員、當地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等200余人參加了活動。(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