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糧食作物蟲害監測與控制創新團隊首次揭示水稻施硅降低白背飛虱的寄主喜好性,同時降低白背飛虱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SRBSDV)的接毒率和獲毒率,從而降低白背飛虱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的傳播。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害蟲治理科學(Pest Management Science)》上。
植物病毒絕大多數通過刺吸式昆蟲的刺吸行為傳播。病毒侵染往往導致嚴重的作物產量和品質損失,而針對作物病毒病本身沒有有效的治理技術。目前主要通過傳毒介體的化學防控來治理作物病毒病,但是化學防控容易產生抗藥性、環境殘留和害蟲再猖獗的問題。調控傳毒介體的寄主選擇行為和寄主刺吸行為來降低病毒傳播是作物病毒病治理的新型綠色防控技術手段之一。
該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帶毒白背飛虱向不帶毒水稻接毒還是在不帶毒白背飛虱從帶毒水稻獲毒的過程中,白背飛虱對施硅水稻的喜好性均下降;施硅水稻上白背飛虱的接毒率和獲毒率均降低。這兩者可能與施硅介導的水稻硅化程度的增大有關,后者與水稻施硅導致的白背飛虱的唾液分泌和韌皮部汁液刺吸時間的縮短有關。
該研究為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和其它作物病毒病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水稻主動吸收和儲存硅,可大幅提升水稻的農藝性狀和抗逆性。因此該研究揭示的施硅降低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的傳播是具有良好效應的綠色防控技術。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通訊員 歐陽燦彬)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ps.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