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揭示了優化農藝措施、減少地膜應用、實現灌溉玉米區減排增效的機制, 為灌溉區地膜減量和玉米密植高產水肥一體化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地膜被廣泛用于保水增墑、控制雜草和提高作物產量等,但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塑料殘膜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制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提高玉米產量并減少地膜使用,成為玉米可持續發展的新挑戰。
研究團隊通過典型山盆系統不同海拔高度形成的積溫梯度差異,在西北灌溉玉米區設置地膜覆蓋和不覆蓋兩種方式,對常規種植和增密種植的早熟、中熟、晚熟玉米品種產量、經濟效益和溫室氣體排放開展研究。結果發現,與地膜覆蓋的玉米相比,通過使用積溫利用率(URAT)低于86.6%的玉米品種,并將種植密度每平米增加3株,提高了玉米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減少了33.1%溫室氣體排放量。因此,在西北灌溉玉米區通過將玉米品種所需的積溫與環境積溫相匹配,無膜覆蓋并增密種植,結合水肥一體化技術措施,可以提高露播玉米產量,減少殘膜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