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小麥玉米周年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實現“噸半糧”
小麥657.2公斤,玉米860.3公斤,周年增收1200元
發布時間:2015-09-30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 作物科學研究所|作者:張銀定
9月2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德州市農業科學院等小麥-玉米科技創新聯盟協作組成員單位,在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聯合舉辦了小麥-玉米周年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現場觀摩活動。觀摩了10萬畝示范區玉米示范現場,聽取了專家對技術集成應用效果的介紹,研討了下一步工作計劃。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副院長萬建民,農業部科教司副巡視員楊禮勝、種子管理局副局長馬淑萍、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副書記劉信等領導出席會議。會議由副院長王漢中主持。
陳萌山代表主持單位宣布了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第一個落地項目--“小麥-玉米周年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取得圓滿成功,10萬畝小麥-玉米核心示范田全年畝產1517.5公斤,其中小麥657.2公斤,玉米860.3公斤,超過“噸半糧”的攻關目標,周年小麥-玉米增收1200元以上,實現了綠色增產增效。
陳萌山指出,今年的小麥-玉米周年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實現了新的突破,總體成效明顯,結果令人振奮,展示了很好的前景。一是示范過程中技術的集成強度大,改變了有技術不配套,有技術不集成的狀況,技術轉化效果好,達到了技術與專家、技術與項目的結合,集成的技術不僅專家說管用,重要的是農民說管用;二是節本增效效果明顯,現實示范效果理想,降低了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三是大面積示范效果好,說明技術成熟穩定,落地扎實,能夠大面積推廣復制。
陳萌山強調,“噸半糧”綠色增產攻關目標的實現,是兼顧綠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結果,增強了科技創新支撐農業轉型升級的信心,增強了利用國家科技創新聯盟的機制振興農業科技的信心,有效解釋了科技工作如何“頂天立地”、如何解決國家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的問題,對于提升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意義重大。
陳萌山要求,明年綠色增產增效模式研究工作要進一步完善目標,進一步擴大示范“噸半糧”模式,在實現產量“噸半糧”的同時,在發展方式上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同時要實現三個方面的“創新”。一是繼續推進技術集成創新。進一步完善技術的綠色集成創新,繼續集成我院有關研究所及國內兄弟單位和國際上的新產品、新技術,增強技術的先進性和國際性,重點加強“互聯網+農業”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和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的集成創新,研發集成輕簡化技術,讓農民學的會、用得上。二是繼續推動工作組織創新。通過組織創新提升“德州模式”,要緊扣國家重大產業發展需求,做好頂層設計,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爭取農業部各司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斷完善和充分發揮院地合作辦公室與創新聯盟的作用,推動合作社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參與,為其他作物的綠色增產增效模式提供借鑒和經驗。三是繼續推動推廣轉化創新。要向政府部門轉化,變成其決策的政策建議,更好為國家農業轉型發展服務;要向農民轉化,把復雜的技術簡單化,為農民做好服務,讓農民聽的懂、用的上;要向科研單位轉化,把現實生產中問題帶到科研單位讓科學家來回答,不斷完善學科結構。
據悉,“小麥-玉米周年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是中國農科院貫徹農業部“一控兩減三基本”發展目標,落實新時期農業生產調結構、轉方式總體目標的具體行動,也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第一個落地項目。中國農科院、山東省農科院、德州市農科院三方于今年初在京簽署了小麥-玉米科技創新聯盟協作組協議,確定了畝產“噸半糧”的攻關目標,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開展協同攻關。6月3日,現場觀摩了小麥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示范,集成了優良品種優質包衣種子、秸稈還田、深松免耕寬幅精播、科學施肥、普澆越冬水、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全程信息化等8項關鍵核心技術,構建了“農機農藝八配套、科學施肥四精準、綠色防控四結合”的技術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綠色增產增效效果。經專家測產,1000畝核心區畝產達728公斤,10萬畝示范區平均畝產657.2公斤,比全縣平均畝產553.4公斤提高100公斤以上。通過全程機械化,每畝節約用工5個,節本400元左右;通過綠色防控,有效控制了病蟲害發生,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和用量。
玉米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集成了優良品種優質包衣種子、科學播種、綠色防控、化控抗逆、適時晚收、收儲減損、全程機械化、全程信息化等8項關鍵技術,構建了“農機農藝八配套、科學播種六融合、綠色防控四結合”的技術模式,實現了增產10%以上,節省成本10%以上、增效10%以上、降低農藥和化肥施用量10%以上的預期目標。
山東省政府辦公廳黨組成員、應急辦主任張積軍,山東省農科院院長萬書波,德州市副市長董紹輝,中國農科院院屬有關部門和單位的領導,山東省植保總站,德州市政府、市農業局、市農科院、武城縣有關單位的領導,河北、河南、山東、安徽四省農科院的領導,項目組專家、部分新聞媒體、當地基層干部、示范戶和農民代表等120余人參加了會議。

陳萌山指出,今年的小麥-玉米周年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實現了新的突破,總體成效明顯,結果令人振奮,展示了很好的前景。一是示范過程中技術的集成強度大,改變了有技術不配套,有技術不集成的狀況,技術轉化效果好,達到了技術與專家、技術與項目的結合,集成的技術不僅專家說管用,重要的是農民說管用;二是節本增效效果明顯,現實示范效果理想,降低了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三是大面積示范效果好,說明技術成熟穩定,落地扎實,能夠大面積推廣復制。

陳萌山要求,明年綠色增產增效模式研究工作要進一步完善目標,進一步擴大示范“噸半糧”模式,在實現產量“噸半糧”的同時,在發展方式上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同時要實現三個方面的“創新”。一是繼續推進技術集成創新。進一步完善技術的綠色集成創新,繼續集成我院有關研究所及國內兄弟單位和國際上的新產品、新技術,增強技術的先進性和國際性,重點加強“互聯網+農業”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和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的集成創新,研發集成輕簡化技術,讓農民學的會、用得上。二是繼續推動工作組織創新。通過組織創新提升“德州模式”,要緊扣國家重大產業發展需求,做好頂層設計,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爭取農業部各司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斷完善和充分發揮院地合作辦公室與創新聯盟的作用,推動合作社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參與,為其他作物的綠色增產增效模式提供借鑒和經驗。三是繼續推動推廣轉化創新。要向政府部門轉化,變成其決策的政策建議,更好為國家農業轉型發展服務;要向農民轉化,把復雜的技術簡單化,為農民做好服務,讓農民聽的懂、用的上;要向科研單位轉化,把現實生產中問題帶到科研單位讓科學家來回答,不斷完善學科結構。

玉米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集成了優良品種優質包衣種子、科學播種、綠色防控、化控抗逆、適時晚收、收儲減損、全程機械化、全程信息化等8項關鍵技術,構建了“農機農藝八配套、科學播種六融合、綠色防控四結合”的技術模式,實現了增產10%以上,節省成本10%以上、增效10%以上、降低農藥和化肥施用量10%以上的預期目標。
山東省政府辦公廳黨組成員、應急辦主任張積軍,山東省農科院院長萬書波,德州市副市長董紹輝,中國農科院院屬有關部門和單位的領導,山東省植保總站,德州市政府、市農業局、市農科院、武城縣有關單位的領導,河北、河南、山東、安徽四省農科院的領導,項目組專家、部分新聞媒體、當地基層干部、示范戶和農民代表等120余人參加了會議。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