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王桂榮科研團隊利用反向化學生態學的方法揭示熊貓與蛾子可能共享結構類似的性信息素成分。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該研究證明了反向化學生態學研究策略不但適用于昆蟲學的研究,也適用于其它脊椎動物尤其是組織不易獲得的動物的研究。
王桂榮科研團隊一直從事昆蟲化學生態學的研究,提出了在反向化學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上,以嗅覺基因為靶標高通量篩選害蟲行為調控劑的新策略。該方法需要的試驗材料少,而且也適用于其它動物嗅覺的研究。該研究以瀕臨物種熊貓為研究對象,首先從基因組中鑒定了用于感受性信息素的嗅覺基因,通過基因合成、體外表達和純化獲得了蛋白晶體,結合X-ray獲得了該蛋白的晶體結構。通過篩選該蛋白的配體獲得了潛在的熊貓的性信息素,其結構與蛾類性信息素成分結構類似。類似的結果在其它動物中也有過報道,例如大象與一種蛾子具有完全相同的性信息素(dodecenyl acetate)。
該研究以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為第一完成單位,研究助理朱嬌碩士和意大利國家研究中心西蒙娜·阿瑞納(Simona Arena)博士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王桂榮研究員和保羅·佩洛西(Paolo Pelos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資助。(通訊員 劉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