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元月16日開幕的中國農業科學院2005年工作會議上獲悉,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農業科學院在農業部、科技部等有關部門的大力關心和支持下,以服務經濟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己任,圍繞將中國農科院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內一流的農業科技產業孵化中心、國際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中心、農業高層次科研人才基地的戰略目標,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1、緊緊圍繞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的目標,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學科、人才優勢和科研工作基礎,多渠道爭取科研經費。2004年承擔國家科研項目723項,獲得科技項目經費4.8億元。
二是突出抓好重大科技攻關和重大成果的培育工作。禽流感等動物重大傳染病防制技術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今年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所與蘭州獸醫所,以強大的科技儲備,為我國全面控制禽流感和其它動物疫病作出了突出貢獻。矮敗小麥育種技術研究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將對傳統小麥育種技術產生革命性影響,是繼雜交水稻之后,可能產生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農業領域又一重大科技成果;在優質、多抗、三系雜交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選育出兩個高產、抗病的三系雜交抗蟲棉新品種,在全國區試試驗中表現優秀,這是國際上首次成功培育三系抗蟲雜交棉;雙低油菜“中油雜11號”連續兩年在長江上、中、下游三大區試中奪得第一,增產效果顯著,居全國領先水平。在新一代飼料添加劑研制方面,獲得了高效表達轉植酸酶基因的玉米種子,與第一代飼料添加劑相比,可大大降低飼料成本,提高動物對磷、鐵、鋅的吸收利用,使我國飼料添加劑研究進入第二代新型環保型的階段。此外,今年該院共取得科技成果201項,其中獲獎成果65項,預計有6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獎39項。
三是堅持面向“三農”、服務“三農”。積極配合農業部實施2004年“四大作物綜合生產能力科技提升試點行動”;組織科技人員參加農業部“科技之春”大型農業技術推廣活動、生態家園富民計劃;配合實施西部大開發,與西藏、青海、寧夏、甘肅等省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為地方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2、加快科技能力建設,構建科技進步長效機制。一是加強學科建設,對非營利研究所學科設置進行嚴格評審,突出為糧食安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供科技支撐的目標導向,每個所確立了3~5個優勢學科和優先領域。二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農業部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繼續推進“人才強院”戰略的實施,強化優秀學術團隊的引進和培養力度,一大批海內外引進的杰出人才在科技創新中正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一二級杰出人才的研究經費占到全院科研經費的1/3,其中,集體歸來的作物科學所黎志康團隊已獲得1000多萬元的國內項目支持和100萬美元的國際合作項目,水稻所錢前博士還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三是科研條件建設得到加強。以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為依托,組建“農作物基因資源與遺傳改良國家實驗室”已通過專家評審;動物營養學部重點開放實驗室升格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申報工作,使該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可望達到4個。總投資分別超過1.4億元和1.9億元的農產品質量標準與檢測中心項目、生物安全P4實驗室建設項目已獲立項,將為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與重大動物疫病防治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今年還新增國家改良中心1個、良繁基地1個、創新中心1個。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科研條件建設所取得的成效,為構建農業科技進步的長效機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3、加快機制與體制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保障。按照科技部等三部委文件要求,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轉制為非營利科研機構的研究所學科調整基本到位、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研經費大幅度增加;擬按企業化管理的研究所產業化能力進一步提高,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形成,同時進一步深化了研究所內部的人事與分配制度改革,為2005年改革驗收作了準備。
中國農科院還積極推動全國農業科研協作及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為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與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建 “中國農業科技東北創新中心”工作全面啟動。根據這一體制創新模式,中國農科院研究提出了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構想,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家有關部委領導的高度重視。
分享到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發布時間:2005-01-17
|來源: 院辦公室|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