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蜂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團隊研究揭示油菜蜂花粉的潛在致敏機制和酵母菌發酵的降敏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營養學前沿(Frontiers in Nutrition)》上。
蜂花粉是蜜蜂將花蜜及唾液腺分泌物加入其所采集的花粉粒中形成的團狀物。蜂花粉營成分十分豐富,具有極高的食用與藥用價值。但同時也存在尚未確定致敏風險與過敏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蜂花粉的開發與利用。該研究利用基于質譜的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在甘藍型油菜蜂花粉中發現了兩種潛在的過敏原glutaredoxin和oleosin-B2,并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預測了它們的抗原表位。對油菜蜂花粉的代謝組學分析顯示,相較于未發酵樣品,經釀酒酵母發酵后的蜂花粉樣品中兩種潛在致敏蛋白:glutaredoxin和oleosin-B2的含量顯著降低,且主成分中寡肽和氨基酸含量顯著提高。免疫印跡實驗結果表明,發酵后提取的蜂花粉蛋白與特異性IgE結合能力也顯著降低,表明發酵后的油菜蜂花粉過敏原性顯著降低。此外,發酵對L-纈氨酸、L-異亮氨酸、L -色氨酸和L -苯丙氨酸等人體必需氨基酸及其前體或中間體的生物合成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該實驗證明,酵母菌發酵可以潛在地緩解甘藍型油菜蜂花粉的過敏性,同時對其營養特性也有更積極的影響,為提高蜂花粉產品的安全性,促進其更廣泛的應用提供科學依據。在未來的研究中,對蜂花粉致敏原分離鑒定及其致敏機制的探究,以及建立發酵降解蜂花粉致敏原的方法,將會對蜂花粉的安全利用發揮重要的作用。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項目資助。(通訊員 楊宇暉)
原文鏈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ut.2022.822033/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