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馬鈴薯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現場觀摩暨進展交流會在云南省昭通市舉行。蔬菜花卉所副所長盧林綱,昭通市委副書記、市長郭大進,云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院長吳國星,昭通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趙高慧等出席會議。
云南省昭通市位于烏蒙山區腹地,馬鈴薯常年播種面積300余萬畝。該區域早春低溫干旱,6月中下旬降雨集中、濕度大導致晚疫病等病害頻發;同時受土地資源限制,山地多平地少,長期周年連作,造成馬鈴薯土傳種傳病害嚴重;過度依賴化學肥料、養分損失嚴重、肥料利用率低;病蟲害防控水平低,濫用農藥和施用不合理。立足上述現狀和問題,該項目在該區域重點集成優質適銷品種、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晚疫病綠色防控技術、地膜覆蓋窩塘抗旱保墑技術、合理密植技術等5項核心技術,核心示范面積100畝,化肥減施20%,農藥減施30%,預計該模式畝產2500公斤。同時開展共性技術試驗5項,占地面積30畝,為下一階段技術集成提供支撐。項目執行期間,周邊的種植大戶和合作社均表示,“馬鈴薯雙減”項目為他們帶來了全新的種植理念和技術,今年項目聯合合作社建立的無人機植保機防隊同時服務核心示范區和周邊種植區域,通過施用誘抗劑和高效低毒農藥,結合晚疫病預警預報系統,全生育期用藥從傳統的8次降為5次以內,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會議系統展示了馬鈴薯西南三大優勢區域烏蒙山區、秦巴山區、橫斷山區根據不同立地條件集成的馬鈴薯化肥農藥減施技術模式,總結了各課題的研究進展,討論和部署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據項目組介紹,該項目自2018年8月啟動以來,在六大馬鈴薯優勢產區建立了試驗示范基地58個;優化了馬鈴薯化肥農藥減施相關技術、產品和裝備31項;制定了綜合技術模式方案13項并落地實施;已獲得立項的技術規程12項;申報專利8項;發表論文20篇,其中SCI、EI論文6篇;出版專著3本。通過技術示范、成果應用與推廣,顯著降低了馬鈴薯生產中的化肥農藥投入,培養了一批科研骨干和后備人才。
來自中國農科院、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云南省農業農村廳、云南省農技推廣總站、云南農業大學、云南省農科院、昭通市農科院、昭通市農業農村局、項目骨干、合作社和種植大戶120余人參加會議。(通訊員 曹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