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于3月14日晚在北京落下帷幕。這次展覽由科學技術部、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總裝備部等部門共同主辦,集中展出了一批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標志性科技成果,充分展示了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會展上,我院信息所的“基于3G的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作為“農村農業信息化”領域重大成果參展;環發所完成的“家庭數字植物工廠關鍵技術及裝備”受邀參展,并被科技部列為農業領域向社會重點推介的五項重大科技成果之一;加工所的科技成果——食品和農產品溯源技術在農業及民生科技展區食品安全專題展出。這些科研成果受到了國家領導人、專家、新聞媒體與觀眾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基于3G的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是在科技部與農業部的支持下,由信息所研發和管理,旨在利用最新3G無線移動網絡等信息技術和裝備,武裝全國基層100萬農技推廣人員和示范戶,改變傳統的“一張嘴,兩條腿”的農技推廣模式,使農技推廣人員成為“一專多能”的信息化推廣專家。除此之外,管理者可以利用GPS定位,實時視頻和推廣日志等平臺功能,實現對基層農技推廣活動的動態管理與科學考評,創新基層農技推廣手段和管理;政府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平臺,利用全國100萬農技人員和示范戶,實現農情信息和突發事件的快速、定向采集,為農業生產經營的科學決策提供有效支撐。目前該平臺已在北京市大興區、江蘇省興化市、河南省漯河市、新疆吐魯番等地區進行了示范推廣,全面提升了基層農技推廣公共服務能力。由3G信息化裝備武裝的農技推廣人員在大田種植、畜牧和水產養殖、設施農業和農產品貿易中發揮著重要的技術和經營指導作用。
“家庭數字植物工廠關鍵技術及裝備”成果由環發所及其下屬企業——北京中環易達設施園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發完成。針對家庭、島礁、艦船以及特殊場所對蔬菜種植的迫切需求,歷經5年多的協同攻關,開發出了國際上首例具有物聯網功能的家庭數字植物工廠;研制出可實時對系統溫度、濕度、光照、營養液(EC、pH、DO(溶氧)和液溫)等環境要素進行數字化檢測,以及基于PLC的智能控制系統;開發出了適宜于蔬菜種植的白光LED(發光二極管)光源及其相應的光環境控制系統;研發出了多層立體水耕栽培系統以及相互獨立的栽培小區,可同時種植葉菜35-45棵,育苗70-100株,定植菌棒6-8個,并以CO2為紐帶與人居環境形成低碳循環;同時,還首次將物聯網技術用于家庭植物工廠,通過網絡傳輸技術的應用,可實現在任何地點利用手機、筆記本電腦、PDA等終端隨時了解蔬菜長勢,調整控制參數,進行在線管理與遠程監控。該成果先后獲相關專利15項、優秀新產品獎1項,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深圳高新技術交易會、日本國際園藝博覽會等國內外重要平臺展出,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被認為是一項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創新科技成果。
“食品和農產品溯源技術”采用同位素指紋、近紅外光譜指紋、礦物元素指紋分析等技術,以采集自不同地域的食用農產品(牛、羊等)樣本為材料,通過指紋信息的區域差異分心和篩選,判斷和確證食用農產品產地和地理標志產品的真實性,為農產品溯源和食品安全事件召回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特別是,經過牛地域差異試驗、牛飼喂模型試驗、牛人工異地遷徙試驗,證實了可使用牛尾毛同位素指紋分析技術確證牛肉的產地來源,解決了建立牛產地溯源數據庫的取樣難度和成本,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
我院作科所和蘭牧藥所的科研成果也參加了此次展覽。
國務委員劉延東參觀信息所展臺
環發所科研人員演示“家庭數字植物工廠”與手機互動的物聯網功能
加工所“食品和農產品溯源技術”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