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農業昆蟲基因組學創新團隊聯合植物保護研究所經濟作物蟲害監測與防控創新團隊,揭示了草地貪夜蛾對營養期殺蟲蛋白Vip3A的抗性機制,首次鑒定得到了抗性關鍵基因SfMyb。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草地貪夜蛾是全球預警的跨國界遷飛性農業重大害蟲,種植轉基因蘇云金芽孢桿菌 (Bt) 作物是主要的防治手段之一,其中營養期殺蟲蛋白(Vip3A)是蘇云金芽孢桿菌在營養生長階段產生的一種新型殺蟲蛋白,對多種重要鱗翅目害蟲具有較強的殺蟲活性。然而,對于營養期殺蟲蛋白的作用機理和抗性機制的研究仍然非常匱乏,阻礙了抗蟲作物的研發和應用。
科研團隊以重大入侵農業害蟲草地貪夜蛾為模型,通過35代的汰選,鑒定得到首個營養期殺蟲蛋白抗性基因SfMyb,進一步研究發現,由于抗性基因的啟動子區域在抗性種群中發生變異,導致該基因表達量下調,影響了下游靶標基因的表達,進而介導抗性的產生,在草地貪夜蛾體內敲除或者敲低該基因后,幼蟲對Vip3Aa的敏感性顯著降低。該研究成果為保障未來Bt抗蟲作物的可持續種植提供了重要支撐。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和深圳市科技創新項目的支持。(通訊員 馬昕怡)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30693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