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2年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30多年來,政府間的合作不斷加強,尤其在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記者日前就此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中日農業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梅旭榮研究員。
梅旭榮說,中日農業科技合作歷史源遠流長。早在1974年,日本的石本正一先生就向中國傳授地膜覆蓋和園藝技術。他百余次來華,曾前往我國2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指導和培訓,實施多項中日間重大科技合作項目,為發展中國農業、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重要貢獻。日本著名的水稻專家原正市為中國傳授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使中國“三北”地區水稻增產顯著,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專門的水稻技術推廣人才。
梅旭榮深情地回憶說,1995年兩國政府首腦關于在中國建立“中日農業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的戰略構想,將中日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如今,這個總投資1.4億元人民幣(其中日方無償援助1.1億元人民幣)的中日兩國間最大的農業科技合作項目,已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主樓旁建成投入使用3年時間,取得了37項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
梅旭榮說,中日兩國在農業和農業科技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和借鑒示范作用,為兩國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方面,日本在一些農業科學技術領域的創新成果可以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提供典型經驗和借鑒。特別是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建造植物工廠,為資源缺乏型國家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樹立了典范;日本的農產品生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和標準化,生產過程更加關注產地環境的保護,生產結果更多地注重品質和商品價值;日本農產品實現了采后處理規范化和物流運輸冷鏈化,大大降低了農產品損耗。我國在農業資源和農戶規模上與日本具有相似性,通過兩國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在上述領域可以大大縮短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周期,提高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日本農產品自給率為40%左右,需求缺口大部分依賴進口,為中國農產品進入日本國內市場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何根據我國的國情,加強兩國在動植物新品種培育、資源高效利用、農用生物制劑、產地環境保護、農產品產后儲運加工等農業科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是提高我國對日出口農產品的質量和水平、進而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效益的重要途徑。
梅旭榮認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社會的正確選擇,也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選擇。依托“中日農業技術研究發展中心”,開展中日兩國在主要農業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加強中國可持續農業實用技術研究,促進農業實用化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推廣,擴大現代農業技術交流和示范,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廣大農村人口生活質量。(蔣建科)
人民網-人民日報 2005年0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