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黑龍江省北安市舉辦“全國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示范現場會”,現場觀摩了優質食用大豆新品種、大豆玉米輪作倒茬技術、深松淺翻蓄水保墑技術、信息化精準生產技術、減量增效施肥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除草劑安全施用技術、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品質評價與食品加工技術等9項核心技術的集成示范成效,研討了當前我國大豆產業的發展途徑。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潘文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陳生斗、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副主任李世潤、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李文華、黑河市委書記秦恩亭、黑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洪生等領導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王漢中主持。

在建設農場的項目示范點,據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韓天富研究員介紹,東北大豆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通過9項核心技術的集成與示范,形成了以優質食用大豆為產品目標,以糧豆輪作為基本種植制度,以優良品種和大型機械為技術載體,以深松、免耕、秸稈還田為技術模式,通過信息化、標準化大機械作業提高技術到位率,通過減肥減藥和質量全程監控保證大豆品質,探索解決了糧豆持續穩定高產、種植效益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問題,充分發揮大豆在農業系統中不可替代的生態作用,打造中國食用大豆的品質優勢。2016年在遭受嚴重干旱的情況下,示范區大豆長勢明顯好于一般生產田。據專家組實收測產,示范區平均畝產219.79公斤,比常規播種方法增產27.6%,每畝增收242.4元。
陳萌山在講話中指出,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的重點是要促進國內食用大豆的穩定發展,通過科技創新驅動,探索和促進大豆生產的集約化、機械化、綠色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戰略路徑,保障食用大豆的質量,努力提高大豆產業競爭力,更好地滿足大豆食用市場需求。
陳萌山充分肯定了項目取得的明顯成效。他指出,該項目的實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項目攻關團隊按照科技創新全國“一盤棋”的要求,實現了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的全面集成;按照科技轉化要素“一條龍”的要求,實現了大豆先進技術的落地與示范推廣;按照科技驅動發展“一體化”的要求,實現了大豆新品種研發、生產、加工等各環節的技術配套,形成了大豆產業發展系統的技術支撐。
就下一步工作,陳萌山提出5點要求。一是要加強研究,攻克食用大豆全產業鏈的技術難題,增強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提高國際競爭力。二是要深入集成,要把研究成果進行組裝形成院內-國內-國際大豆全產業鏈技術的深入集成。三是要做好示范,把研究集成的技術模式進行大面積推廣,加大示范帶動力度。四是要加強轉化,采取多種形式進行轉化應用,要及時把增產增效模式研究的成果向農業部、當地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等匯報,爭取更大的支持,加大技術轉移轉化步伐。五是要做好考評,專家到試驗示范點進行指導、到周邊開展推廣服務活動都要進行考核,做到有記錄、有查詢、有評比、有總結。
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研究與示范是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牽頭,組織院屬相關創新團隊聯合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示范區所在省市農業科研院所、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相關企業的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共同實施。2016年在黑龍江省北安市、嫩江縣和建設農場以及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區和大興安嶺農墾集團、吉林省敦化市和安徽省宿州市等7個縣市實施,示范面積6萬畝。通過協作攻關,突破限制大豆單產和效益提升的主要技術障礙,研制關鍵技術和產品;在主產區大面積生產條件下,對苗頭品種進行田間測試,篩選適合不同地區、生產方式和加工利用要求的大豆優良品種;通過技術研究、組裝、優化,面向主產區建立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經試驗示范,帶動大面積持續增產和產業持續發展,為我國大豆生產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種子管理局、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相關單位、黑龍江省農委、省農科院、黑龍江農墾總局及北安管理局、部分農場、黑河市人民政府及各市縣領導及技術人員、農業部大豆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示范項目參加單位、國家大豆良種攻關項目參加單位、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相關專家、各級農技推廣系統的技術人員、種子企業、加工企業、大豆種植合作社等代表、以及新聞媒體等共計200余人參加會議。
陳萌山在講話中指出,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的重點是要促進國內食用大豆的穩定發展,通過科技創新驅動,探索和促進大豆生產的集約化、機械化、綠色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戰略路徑,保障食用大豆的質量,努力提高大豆產業競爭力,更好地滿足大豆食用市場需求。
陳萌山充分肯定了項目取得的明顯成效。他指出,該項目的實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項目攻關團隊按照科技創新全國“一盤棋”的要求,實現了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的全面集成;按照科技轉化要素“一條龍”的要求,實現了大豆先進技術的落地與示范推廣;按照科技驅動發展“一體化”的要求,實現了大豆新品種研發、生產、加工等各環節的技術配套,形成了大豆產業發展系統的技術支撐。
就下一步工作,陳萌山提出5點要求。一是要加強研究,攻克食用大豆全產業鏈的技術難題,增強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提高國際競爭力。二是要深入集成,要把研究成果進行組裝形成院內-國內-國際大豆全產業鏈技術的深入集成。三是要做好示范,把研究集成的技術模式進行大面積推廣,加大示范帶動力度。四是要加強轉化,采取多種形式進行轉化應用,要及時把增產增效模式研究的成果向農業部、當地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等匯報,爭取更大的支持,加大技術轉移轉化步伐。五是要做好考評,專家到試驗示范點進行指導、到周邊開展推廣服務活動都要進行考核,做到有記錄、有查詢、有評比、有總結。
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研究與示范是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牽頭,組織院屬相關創新團隊聯合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示范區所在省市農業科研院所、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相關企業的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共同實施。2016年在黑龍江省北安市、嫩江縣和建設農場以及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區和大興安嶺農墾集團、吉林省敦化市和安徽省宿州市等7個縣市實施,示范面積6萬畝。通過協作攻關,突破限制大豆單產和效益提升的主要技術障礙,研制關鍵技術和產品;在主產區大面積生產條件下,對苗頭品種進行田間測試,篩選適合不同地區、生產方式和加工利用要求的大豆優良品種;通過技術研究、組裝、優化,面向主產區建立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經試驗示范,帶動大面積持續增產和產業持續發展,為我國大豆生產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種子管理局、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相關單位、黑龍江省農委、省農科院、黑龍江農墾總局及北安管理局、部分農場、黑河市人民政府及各市縣領導及技術人員、農業部大豆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示范項目參加單位、國家大豆良種攻關項目參加單位、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相關專家、各級農技推廣系統的技術人員、種子企業、加工企業、大豆種植合作社等代表、以及新聞媒體等共計200余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