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于發介紹了我國生物育種產業情況。他說,到2010年,我國轉基因抗蟲棉全國累計種植2100萬公頃,自應用13年以來,農民增收250億元,減少農藥用量80多萬噸,新增產值440億元;抗病毒木瓜的應用有效控制了木瓜環斑病毒;抗蟲水稻和高植酸酶玉米獲得安全證書;藥用水稻和抗蟲玉米也相繼進入生產性試驗。彭于發以抗蟲棉為例,詳細介紹了我國轉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總體流程和風險評價體系,他認為我國擁有符合國際規范的生物安全法規制度,轉基因作物安全管理科學,農業生物技術產品的進口評價嚴格,我國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在持續提升。彭于發強調,一系列新基因的發現和克隆,生物信息學技術和平臺的開發都使得我國生物技術創新能力也得到了顯著增強。
張曉平著重介紹了中國大豆與全球貿易情況,他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包括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經濟增長、收入增長與消費升級、生活水平改善與養殖業的發展回答了中國成為全球大豆主要市場的原因,并指出中國大豆進口量在全球貿易中約占66.2%。張曉平的報告也澄清了一些關于中國大豆貿易的誤解,指出美國生產的大豆94%左右都是生物技術大豆,這其中有一半是在美國國內消費的。他認為要科學認識生物技術和生物技術產品,中國的發展也需要穩定的全球大豆供應來源。
會議圍繞作物生物技術育種和相關的安全評價技術等議題展開,與會代表就國際農業生物技術及產業發展、國內研發機構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此次會議將為促進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的學術交流,加強研發機構間的溝通與合作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