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談會上,陳萌山指出,近年來我國植物油需求呈現剛性增長態勢,而植物油產量則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供需缺口逐年增大,導致我國油料和植物油進口劇增,對國外的依存度迅速上升,安全隱患日益嚴重。在發展油料生產、確保國家植物油供給安全的進程中,油菜最有條件擴大生產、增加產量。為落實農業部全國糧食高產創建及增產模式攻關的總體部署,中國農科院于2013年啟動實施了作物優質高產綜合技術集成與高效生產模式研究計劃,并把油菜與玉米、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一起,納入增產增效模式研究,通過與全國農業科研、推廣單位大聯合、大協作,構建一系列成熟配套的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綜合技術生產模式,為農業部“兩個千方百計、兩個努力確保、兩個持續提高”的目標實現提供科技支撐。
項目技術總負責人、國家油菜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所長王漢中研究員介紹說,針對機械化程度低導致生產效益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的制約瓶頸,油料所聯合全國油菜科研優勢單位,圍繞“高產、高抗、高效”目標,通過對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等研究項目獲得的成果進行集成和中試熟化,形成了融合9項關鍵技術于一體的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模式,并在湖北、湖南和江西等油菜主產區建立了5個核心示范區達千畝以上的基地。

專家為油農算了一筆賬:傳統油菜生產(人工直播種植)種子、農藥、肥料等物化成本每畝約185元,人工成本(10個工)每畝約800元,每畝生產成本合計985元;按傳統生產高產水平畝產180公斤、每公斤菜籽5元計算,每畝收入900元/畝;對照成本,農民每畝虧損85元。而采用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模式后,菜籽實際畝產可達210公斤,按收購價每公斤5.5元(中雙11號菜籽含油量達49%,其收購價格可比一般品種高10%以上)計算,每畝種植收入1155元。扣除機械、種子、農藥、肥料等物化成本每畝約425元、人工投入每畝60元(清溝排漬),每畝純收益670元左右,比傳統種植方式增加收益約755元,實現了“兩高雙增生產”(提高單產、提高效益和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與會專家還圍繞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的有關問題進行了交流研討。大家認為,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模式實現了“兩高雙增生產、輕松快樂種田”,將使勞力繁重、效益低下的傳統油菜種植方式告別歷史,開啟了我國油菜生產方式變革之門,將促進油菜生產實現“三高”(高產、高抗、高效)、“五化”(機械化、輕簡化、集成化、規模化、標準化),從而大幅提高我國油菜生產水平,增強食用油自給能力。
就下一步油菜增產增效模式研究與推廣工作,陳萌山要求,要重點針對目前制約油菜生產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繼續深化油菜增產增效模式研究。更好地引領和服務油菜產業發展。一要加快推進集成研究。在目前稻油兩熟制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技術取得成功的基礎上,攻克難度更高的油稻稻三熟制早熟三高油菜的全程機械生產技術,以及棉油套作套播的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技術等。二要加大協同創新力度。進一步整合全院現有成果、技術,聯合國內優勢科研院校,與地方農業主管部門緊密聯系,完善基地布局,逐步擴大試驗示范輻射范圍,建立油菜協同創新與技術集成研發體系。三要創新成果轉化機制。針對油菜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從產前、產中、產后吸收多個單項技術研究團隊,積極與菜籽油加工企業開展科技合作,將高產高效技術、檢測加工技術和食用油品牌等進行集成,形成高附加值的產業化。四要創新項目工作機制。實行項目主管領導負責制,建立項目團隊按需擇優遴選機制、項目考核評估機制以及技術指導及宣傳工作機制,通過各方共同努力,不斷創新油菜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為我國油菜產業發展和保障國家食用油供給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來自全國11個油菜主產省市農業部門以及湖北省重點地市與油菜主產縣(市)農業部門的負責人、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的有關專家、中國農科院相關單位的負責人及專家近300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