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智慧栽培創新團隊系統分析了物候期的時空變化、氣候變化與大豆不同生長階段的關系,大豆生產和生長季節的物候期變化趨勢以及溫度變化的響應特征和適應性,為合理規劃大豆生產以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大田作物研究(Field Crops Research)》上。
作物物候期變化不僅能指示環境變化,而且會影響植被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被視為大自然的語言和全球變化的診斷指紋。因此,物候期變化一直是氣候研究和農業咨詢活動的寶貴信息來源。
近幾十年來,中國東三省的大豆種植分布經歷了顯著的空間變化。該研究量化了大豆生育期天氣變量的相對影響,結果表明,受降雨量減少、氣溫升高的影響,大豆的收獲期提前。研究還發現,降水分布的不均勻性和降水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將進一步加劇極端氣象災害的風險。研究提出,為降低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需要調整播期,適時晚收,加強對高溫,干旱等優良品種的培育,并采取適當的栽培技術和田間管理措施。研究結果為大豆物候期對氣候因素的相關反應提供了科學依據,為未來大豆生產的可持續管理奠定了理論基礎。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通訊員 梁冰)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fcr.2023.109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