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人民日報理論版和農民日報上,分別以“科技支撐發展 創新引領未來——改革開放30年中國農業科技發展成就與啟示”為題,刊登了我院撰寫的慶祝改革開放30年的文章。文章全面回顧了3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取得的巨大成就;總結出了解放思想、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立足國情、堅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服務“三農”、堅持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聯合協作、堅持科技體制與機制的改革創新等4條啟示;提出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農科院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改革開放30年為新的起點,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自主創新團隊建設、加強科研條件平臺建設、深入推動農業科技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全國農業科研大聯合大協作、加強創新文化建設,為使我國農業科技到2020年走在世界前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而努力奮斗。現將文章轉載,以饗讀者。
科技支撐發展 創新引領未來
——改革開放30年中國農業科技發展成就與啟示
中國農業科學院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在黨和國家的各項重大決策和科技發展方針指引下,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進步,為解決我國農產品供應短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主要成就
3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據統計,從1979~2007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確認的農業類科技成果5萬多項,獲國家和部門獎勵的科技成果9485項,其中國家獎勵的重大科技成果2008項。
動植物遺傳資源和育種技術研究方面。建成了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和32個多年生作物種質資源圃,收集保存各種作物種質資源近39萬份。培育推廣各種作物新品種、新組合2000余個,使糧、棉、油等主要作物品種在全國范圍內更新了3~4次,每次更新增產10%~20%,抗性和品質得到改進。利用中國特有的遺傳資源培育出中國瘦肉型豬新品系、中國美利奴細毛羊新品種等一批代表中國領先水平的畜禽新品種。四大家魚和名、特、優水產品育種也取得了重要進展與突破。
種植和養殖技術研究方面。建立了小麥指標化栽培技術體系、水稻葉齡模式栽培技術體系,創新了與小麥、玉米、超級稻、雙低油菜等優良品種相配套的超高產理論模型。地膜覆蓋技術、科學施肥和節水灌溉技術取得突破和大面積推廣應用,達到顯著的增產效果。研究推廣良種良法配套、畜禽和水產集約化飼養技術,使畜禽魚蛋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治研究方面。查清30多種重大病蟲害的發生流行與遷飛規律,提出了中短期預測預報技術;研發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150多種和新型噴霧技術,使作物重大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成功研制出60多種動物疫病疫苗,使馬傳貧、口蹄疫、禽流感等畜禽疫病得到有效控制,消滅了牛肺疫。主要水產品病害機理、快速診斷和防治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低產田與區域農業綜合發展研究方面。陸續對我國部分地區的大面積中低產田綜合治理進行科技攻關,提出了區域農業發展模式和主要作物高產、優質、高效的栽培技術體系,發揮了重要的增產作用。提出了適應不同類型區以糧食為先導,農牧結合、農林牧漁業綜合發展模式,并推廣應用,取得了重大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農業機械化和設施農業技術研究方面。推廣應用農機智能化、機電一體化、作業聯合化等技術成果。完善并拓展了主要作物的全程機械化技術,解決了一批生產上的技術難題。設施農業技術快速發展,為“菜籃子”產品供應發揮了巨大作用。
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研究方面。實現了雜交水稻、轉基因抗蟲棉、矮敗小麥、畜禽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重大核心技術的突破。創建了航天育種技術體系,培育出一批水稻、小麥、棉花、青椒和番茄等新品種、新品系。家畜胚胎移植與分割、性別鑒定和體外受精等技術廣泛應用,試管牛、試管羊、克隆牛、克隆羊和轉基因牛獲得成功。利用細胞核移植和轉基因技術獲得了一批優質水產新品種。
農業科學基礎和理論研究方面。小麥物種間遠緣雜交、光溫敏核不育水稻等發現與利用,實現了作物育種理論的創新與突破。構建了水稻、小麥、大豆等主要作物的核心和微核心種質,篩選出一批珍貴的優異種質資源,克隆了一批重要基因。開展了陸地棉基因組測序、黃瓜基因組計劃和馬鈴薯基因組測序,發現了數萬個基因。
農業資源調查和宏觀戰略研究方面。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系統的和多學科的調查研究,對農業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時空分布及其變化規律作了科學評價。研究提出了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戰略、中國農業科技發展戰略等。
30年來,農業科技的巨大進步使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躍升發展中國家前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和領先水平,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由27%提高到48%,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38%;超級稻、雜交玉米、轉基因抗蟲棉、雜交油菜、地膜覆蓋技術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研發和推廣應用,使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糧棉油等大宗農作物的生產能力,糧食總產量從6000億斤躍上了1萬億斤的臺階。畜禽品種改良和規模化養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名特優新水產品養殖技術的進步,使我國畜牧、水產養殖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以上,肉類、禽蛋和水產品總產量躍居世界首位。
深刻啟示
解放思想,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黨中央、國務院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指導文件,為我國農業科技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思想保證和政策支持。農業科技界合力攻關,實現了科技先行、科技引領、科技支撐。實踐證明,大力發展農業科技,依靠農業科技進步,是解決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民增收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根本途徑。
立足國情,堅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3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始終堅持立足國情,圍繞關鍵技術與共性技術,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成果,為實現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解決不同時期的重大農業問題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實踐證明,農業科技發展堅持立足國情、自主創新,是在農業發展中掌握主動,引領農業生產取得突破性進展,支撐我國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必由之路。
服務“三農”,堅持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3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始終堅持面向農業農村經濟主戰場,圍繞農業生產急需解決的重點問題,加強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的研發和集成。在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展開大規模的科技下鄉、科技入戶和農民科技培訓,促進多渠道、多形式的產學研、農科教相結合。實踐證明,農業科技與生產實際相結合,是依靠科技解決農業發展的實際問題,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效率,實現科技與其他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基本要求。
聯合協作,堅持科技體制與機制的改革創新。3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為構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供制度保障。基本形成了“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造就了一支專業水平過硬、綜合素質較高的農業科研隊伍;調整和完善了農業學科體系,有力推動了現代農業科研院所的建設與發展。實踐證明,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是促進農業科技事業進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式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再創輝煌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取得了4000多項科技成果,已形成一支有十多名院士,5000多名農業科研人才的科技隊伍;建成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國家科學中心、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2個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39個國家及部級質檢中心,16個國家動植物改良中心(分中心),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種質庫、資源圃、野外臺站、科研協作網絡等一大批科技創新平臺。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農科院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改革開放30年為新的起點,加快發展步伐,為使我國農業科技到2020年走在世界前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而努力奮斗。
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要求,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加強作物科學、畜牧獸醫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等九大學科群建設;從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戰略前沿高新技術開發、重大應用基礎研究三個層面統籌布局全院科技創新工作,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爭取在種質資源收集挖掘利用與動植物新品種培育、農產品高效生產與質量安全、重大農業生物災害預防與控制等領域,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選題,創新一批關鍵技術,帶動全國農業科技及農業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圍繞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發揮中國農科院的綜合優勢,加快成果培育與推廣;加強與地方、尤其是重點農產品主產區的科技合作,促進區域農業發展;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把科技成果產業化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內容抓實抓好、做大做強;因地制宜,開展直接面向農民、基層推廣單位、農業企業的科技推廣服務工作;積極配合我國農業“走出去”戰略,為跨出國門的農業企業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加快自主創新團隊建設。堅持人才強院戰略,圍繞國家重點科研任務和學科建設,集聚和培養一批站在國際農業科技前沿、推動重大科技創新的戰略科學家、學術領軍人物和創新骨干力量;培養造就一批技術精湛、業務一流、兢兢業業的科研輔助人才;形成一批具有攻堅能力和較高水平的創新團隊;搭建人才梯隊,優化資源配置,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隊伍。
加強科研條件平臺建設。圍繞中國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