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2日,一個普通的周五,但對于包括中國農科院在內、從事氣候變化研究的世界上數以千計的科學家來說,則是意義重大的一天。
當天,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桂冠授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和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表彰他們在傳播關于氣候變化的大量知識所付出的努力及在尋找抵御氣候變化所必須采取的措施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諾貝爾委員會在聲明中說,廣泛的氣候變化可能改變并威脅人們的生活條件,造成大規模的移民和增加對自然資源的競爭,而這一切將對脆弱國家造成特別的影響,國家內部或國家之間可能會增加暴力沖突與戰爭的危險。這說明,氣候環境變化問題不僅僅是科學問題,更是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存面臨的重大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關注。
相對于戈爾個人獲獎而言,IPCC獲獎的意義更為深遠和重大,在過去近20年間,在IPCC的組織下,全世界100多個國家數以千計的科學家與政府官員一道,通過不懈的努力,以科學評估的形式,使公眾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暖之間的聯系上建立了廣泛的共識。中國政府也在第一時間對IPCC的獲獎表示了祝賀。
作為IPCC第二工作組的主要作者,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林而達也在10月12日當天,收到了國內外大量的賀信。更有不少人在恭賀林老師獲獎時,開玩笑地說“雖然是一項集體獎,這也應該算作中國大陸科學家獲得的第一項諾貝爾獎!”
林而達很興奮,也很意外,但他還是謙虛地說:“這是國際社會對IPCC這些年辛勤工作的肯定,我為我的同事們感到驕傲,尤其是100多人(次)中國學者和管理專家,這么多年默默無聞的工作,并不被公眾了解,但他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
IPCC是于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建立、有4000多位世界頂尖科學家組成的集體。IPCC作為一個政府間的科學咨詢機構,其工作職責是在全面、客觀、開放和透明的基礎上,以科學問題為切入點,對全球范圍內有關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以及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措施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方面的信息進行科學評估,根據需求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提供科學技術咨詢,并給決策者們提供有關氣候變化成因、其潛在的環境和社會經濟影響以及可能對策的信息,同時致力于全球范圍的環境保護宣傳。
IPCC于1990、1995、2001和2007年先后發布了4次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及一系列特別報告、技術報告和方法指南,告誡世人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所致,并提出了阻止氣候繼續變暖趨勢的對策與方法。每次的評估報告都是由全世界氣候變化及其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歷時數年才得以完成。2007年完成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以比過去更準確更充分的觀測資料對過去氣候變化給予全面表述的同時,明確肯定目前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并給出了應用最新模式應對未來氣候變化情景的預估。
作為我國農業環境與氣候變化領域知名專家,林而達研究員在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研究領域有較深的學術造詣和突出的研究成果。1990年,隨著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的建立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談判的開始,他及時跟蹤國際前沿,連續18年承擔了IPCC十幾個評價報告的編寫和評審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專家組評審工作,曾被聘任為IPCC氣候變化與技術轉讓特別報告農業章負責人(1997~1999),IPCC 1~4次評價報告農業章主要作者(1990~2007)。在氣候變化影響模擬與適應評估、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與清單估算、農業碳循環與碳收支多個領域實踐了國際接軌的研究、觀測方法,并以自己有創新的研究成果為豐富、修正IPCC影響評估方法和溫室氣體清單指南做出了積極貢獻。與此同時,他還協助國家主管部門組織并主持了20年跨部門的氣候變化對農、林、水、海岸帶影響合作研究,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區域氣候模式驅動的全球氣候變化影響預測系統,定量評估了短期和未來30~80年影響,建立了與國外同步的支持系統。
今年4月IPCC主席P.K.Pachiauri專門致函林而達研究員,來函中寫道:“我很高興地寄給您IPCC于2007年獲得的諾貝爾和平獎的證書拷貝。我希望您知道,這份高聲望獎勵的榮譽歸功于您和其他為IPCC的工作作出了貢獻的同事們。這份證書拷貝只給予那些自IPCC成立以來為其工作作出了實質性貢獻的人們。我知道您一定會自豪地珍惜這件您應得的紀念品。”
分享到
諾貝爾和平獎:我們有貢獻
發布時間:2008-07-10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辦公室|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