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4日同湖南農科院舉行的簽約儀式上,戴小楓所長、單楊副院長分別代表雙方簽字。簽約儀式由湖南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主持。

戴小楓指出,農產品加工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湖南省是農業大省和生豬養殖大省,農業資源充裕、氣候環境適宜,自古以來就享有“九州糧倉”、“魚米之鄉”的美譽,尤其水稻、柑橘、油菜、生豬等大宗農產品享有盛譽。他強調,湖南省作為產糧大省和生豬養殖大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保證農業增效、農產品增值、農民增收,推動農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中國農科院加工所作為全國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的國家隊、改革的排頭兵、決策的智囊團,肩負著攜手兄弟院所共同發展、合力推動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的責任與義務。加工所愿以優勢互補、突出重點、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與湖南省農科院在學科共建、項目合作、平臺共享、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成果轉化與推廣等方面開展實質性合作,共同推動湖南省和全國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戴小楓受聘擔任“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顧問”,并應邀作了題為“現代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中國現代化本質與道路選擇之思考”的報告。報告對現代農業的標志、本質、要素等進行了剖析論述,對未來20-30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與預測,受到與會專家、領導和研究生的高度評價。加工所張德權研究員、張泓研究員、劉陽研究員、王鋒副研究員和鄭金鎧副研究員也圍繞各自研究領域做了相關學術報告。
在4月8日與陜西師范大學簽署學科共建協議的儀式上,戴小楓所長、蕭正洪副校長分別代表雙方簽字。陜西師范大學學科辦、食品學院師生參加了簽約儀式。

戴小楓指出,未來20-30年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農產品加工業將取代傳統種養業成為農業發展的支柱性產業;2011年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5000美元,2013年底近8000美元,這標志著農產品加工業已經迎來井噴式的發展戰略機遇期。雙方應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期,在科研項目申報、科研平臺共享、學術交流與科研協助、成果轉化和推廣等方面開展協同創新,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共同推動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加速成果轉化與應用,推動農產品加工產業技術升級,為建設現代農業貢獻力量。
簽約儀式后,加工所專家應邀做了學術報告。(通訊員 高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