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玉米籽粒低破碎機械化收獲技術暨玉米密植高產技術示范現場會在河南漯河舞陽縣16萬畝高標準糧田項目區召開。現場會集中展示了近年來粒收品種篩選、密植高產栽培、粒收機械作業以及烘干倉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籽粒低破碎機收技術現場演示和實收測產。
自2010年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就根據我國玉米產業發展需求,從基礎理論、關鍵技術、模式集成等不同層面開展了玉米機械粒收技術的研發工作,通過廣泛布置試點,聯合開展試驗示范,探索了以種、收、儲等全產業鏈的機械粒收技術推廣應用新模式,并在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應用推廣,實現了黃淮海夏玉米機械粒收技術的創新突破,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近年來,河南省玉米粒收面積從無發展到目前的每年1000萬畝,特別是漯河市玉米粒收面積由2019年的19%,迅速上升到今年的55%,全市玉米粒收技術應用進入快速發展期。
在隨后召開的玉米籽粒低破碎機械化收獲技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針對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黃淮海夏玉米區以及河南省玉米生產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內容進行了研討。
作科所、河南省及漯河市有關部門領導,黃淮海夏玉米有關省市專家,當地技術人員等參加活動。(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