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修訂涉及行政、人事、科研、基建、后勤、財務等各種規章制度60多個;年平均會議次數減少16%,事項辦結率卻平均提高了1.2倍;信息化建設打造出“智慧管理”、科研采購實現99%網上運行;管理崗位探索出一套定性與定量結合的分類考核指標體系;發展速度兩年全院第一,一年第八;發表7篇頂尖期刊論文;30年來實現國家獎“零”的突破……這是三年多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鍥而不舍推進管理效益提升帶來的成果。
近年來,蜜蜂所圍繞現代一流研究所建設,通過系統管理制度的建立與規范,構建規范、整體、扁平的管理體制,決策程序日益規范,工作機制不斷理順,管理重心下移,事務決策速度加快,各項決策部署得到落實,工作實效性突出,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一、探索“一定兩議三監督”工作法,創新議事決策機制
針對研究所對哪些事項進入民主議事程序認識模糊、民主決策效率不高、決策環節監督不到位等問題,研究所結合實際,探索推行“一定兩議三監督”工作法。“一定”即分類明確各類會議職責和議題范圍;“兩議”即所長辦公會議商議、所常務會議決議。“三監督”即黨委監督、紀委監督和群眾監督。研究所決策程序日益科學規范,議事效率大幅提升。
加強決策頂層設計。將所常務會作為解決日常各類行政事務的主要決策平臺,所長辦公會議作為提出上會議題、落實執行常務會議決議的主要抓手,統籌研究解決研究所各類事項。經所長辦公會議審議后的議題再提交到常務會審議,既提高了議事效率和質量,也降低了召開會議的成本。同時明確每月第一周的周三全天定為常務會議日,確保會議成員提前合理安排時間與工作,減少對科研活動的行政干擾。
規范會議議事范圍。圍繞解決議什么事的問題,在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對所務會、常務會、所長辦公會議、所長會議、職代會、學術委員會等9類會議的議事范圍進行了明確界定。對涉及職工切身利益、職工關注事項進行了系統梳理,把研究所重大財務收支、國有資產處置、制度安排等10類25個小項,確定為研究所必議事項。并針對有話無處說的問題,研究所規范議題管理,建立各類會議議題全所開放征集制度,針對不同議題召開不同會議研究解決。
建立固定議題制度。為確保所各類事務管理的正確決策和有效實施,所常務會上設立固定議題。所領導每月在所常務會上進行書面匯報交流分管工作進展,職能部門匯報重點督辦事項進展情況,解決信息交流不暢問題。
建立每周“所長接待日”制度。建立了所長每月第一、三周留出2個半天時間,聽取職工意見建議和合理訴求。同時,分管行政所領導在每月第二、四周開展2次接待活動,及時聽取意見建議,讓研究所每周都有接收意見的窗口。為職工提出研究所發展意見建議、解決職工的合理訴求提供了渠道,確保民主管理和科學決策。
強化決策全環節監督。建立黨委、紀委和全體職工“三方”共同監督、全程監督的監督管理體系,確保議事和決策全環節得到監督和制約。健全完善“三重一大”決策監督制度并嚴格執行;紀委委員全程參與決策事項實施推進的每一個環節。對會議決議事項充分公開,通過會議、內網、公示欄、微信群等多種方式與途徑讓職工了解研究所相關事態進展,增強決策公信力。
二、建立“三通”督辦工作機制,強化執行落實
針對會議決策事項落實不到位的問題,為進一步提升事項執行效率,切實強化督辦力度,建立“三通”督辦機制,即壓實責任定期督導通知、會議固定議題通報進展、多種形式通告職工,建立了一套分工明確、執行有力、監督有效的責任體系,研究所會議決策事項逐步得到落實,會議事項辦結率從2015年的46.5%提升到2017年的93.2%。
督辦落實制度先行。梳理會議和領導落實責任。明確所長辦公會議主要負責落實常務會議決策部署,每位分管所領導每周至少一次所長辦公會議,推動常務會議決策得到推進執行。明確分管行政所領導負責全所工作各環節督辦,所綜合辦公室為督辦責任部門。全面落實領導掛鉤督辦制度,親自協調、親自督辦解決影響辦法制定、預算執行等難題。從制度層面確保督導職責明確,事務執行有力。
試行目標責任管理。制定年度重點工作計劃矩陣,明確研究所每項工作時間節點和具體要求,突出工作落實細節,細化任務目標,做好層層抓落實的無縫銜接,管理部門每項工作都明確時間進度,工作措施和具體責任人,提出明確細致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措施。
定期督導通知。所辦每月初對上級部門會議和重要文件精神貫徹部署及領導批示、研究所各項規劃與年度工作計劃等事項、所內會議議定事項及來文辦理情況進行督辦,通知提醒相關部門。每月第三周梳理上個月常務會落實情況,發送督導通知。
會議固定議題通報進展。每個月列出問題清單,每月常務會上設定固定議題,除了通報每位分管所領導召開所長辦公會議情況外,還按照已辦結事項、未完結事項和重點事項等3種事項,對會議事項執行結果進行通報。職能部門一個月進行一次匯報,全面通報時序進度、責任落實等情況,對落實不力的事項原因進行解釋,并提出整改措施。
多形式通告職工。每月常務會后將相關督辦結果在所網站、微信公眾號和公示欄進行公示。對政務事項進行督辦,每月編印各部門《大事記》,發送至所領導和職能部門。針對會議決議落實不力問題,每月底編印《督辦工作專報》,印發至所領導、職能部門和各創新團隊。
三、推動管理重心“下移”,打造扁平高效管理體系
堅持在放權上求實效。打破現有管理模式,減少管理中間環節,推行權力下放,做到管理重心下移,事務決策速度明顯加快,工作實施時效性顯著,初步構建起規范、整體、扁平的管理體制。
調整完善管理機制。在梳理完善各職能部門職責定位的基礎上,改變原來所領導班子成員分管各專項工作做法,重新調整所領導職責分工,明確每個所領導分管一個職能部門,交叉協管另一職能部門,分管部門內的事務授權由分管所領導進行專門負責,分管領導出差出國或培訓期間,分管事務由協管所領導負責,有效減少決策環節,實現事事對應職責匯報,件件依據分工負責推進。
完善請假和兜底機制。推行權力下放,明確處級以上干部離崗向分管行政所領導請假即可;任何職工有訴求,分管行政所領導負責接納和兜底解決,由分管行政所領導統籌所內全部政務活動,避免行政事務過多干擾科研,有效保障科研秩序有效運轉。任何職工有事項訴求除履行正常審批程序外,均可向分管行政所領導提出上會審議,實現職工訴求渠道完全暢通。
調整完善事權和財權審核機制。制定新的財務報銷辦法,將事前審批與財務審批完全分開,進一步明晰事項審核與財務審核流程;同時在科研報銷環節中,科學評判風險,大幅提高分管業務所領導、團隊首席和部門負責人財權審批權限,將科研業務支出門檻由4000元提高到1萬元,1萬元以下支出活動由團隊首席或部門負責人審簽即可,做到管理中心下移,提高審核效率,實現事項清晰管理、財務報銷程序規范。
強化績效管理。修訂薪酬管理辦法,建立了“重業績、重管理、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的薪酬分配制度和以促進科研產出和科技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考核機制,并對職能部門工作進行量化考核指標賦值并進行考核,優化了考核指標,充分調動了團隊和部門全體人員的積極性,釋放了創新動力。
建立特殊貢獻獎勵制度。每季度所辦公室對工作執行情況進行及時統計和評價。對做出特殊貢獻的管理人員對應《特殊貢獻獎勵管理辦法》公示予以獎勵。研究所設立了“負面清單”制度。設立9項負面清單,部門和職工年底績效與負面清單直接掛鉤,因工作失誤直接扣發崗位績效,年底開展全年測評,與績效充分掛鉤,通過獎罰分明舉措,有效激勵和約束管理人員行為,充分激活管理人員活力。
四、變“管”為“服”,大力提升服務科研水平
圍繞“服務更到位、保障更高效、職工更滿意”的目標,轉變管理思路,提升管理隊伍水平,筑牢管理基礎,在管理上求創新,在服務上求提升,讓“管”的制度更加健全,讓“服”的體系更加完善,管理改革支撐發展的動力作用正在逐步顯現。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堅持制度立所、按制度辦事。3年來制定、修訂涉及行政、人事、科研、基建、后勤、財務等各種規章制度60多個,制定出臺14項特色制度,內容涵蓋人事、科研、會議、固定資產、財務、政府采購、督辦等方面,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有力保障政務活動有序高效運行。
調整管理崗位。針對職能部門人員老化、業務能力不足問題,研究所在認真梳理部門職責基礎上,調整內設機構,按需設崗,開展了處級崗位競聘和全員聘用工作,并層層簽訂崗位責任書,競聘上崗。經過調整,職能部門具有博士學位者由原來的37.5%增至61.5%,增加了管理崗位和科研崗位的有序流動,新提拔人員占46.1%,輪崗交流達23.1%,管理隊伍素質得到顯著提升。
確立聯系服務創新團隊制度。要求每位所領導聯系1-2個團隊,確保每個團隊、每位人才隨時可以與對接所領導直接溝通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和需要領導幫助解決的問題。所班子不定期與聯系團隊及人才進行座談。通過座談交流思想,討論發展思路,理清團隊定位等,增強了科研人員干好工作的信心。
搭建智慧OA管理和智能財務管理系統。切實推進行政和財務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步伐。通過各個業務流程的梳理,制訂了各運轉事項的“明白紙”和手冊,印發至各團隊和部門。經過不斷的努力和探索,建立了辦公自動化、智慧財務管理等智慧管理模式,實現公文收發、審批流轉、內部信息交流等行政和財務管理工作的網上操作及無紙化辦公,提高工作效率,服務科研人員水平大幅提升。
創新宣傳交流平臺。依托門戶網站、QQ群、微信群、自媒體等新媒體技術平臺,開辟蜜蜂所官方微信訂閱號,大力開展工作宣傳,全面實時宣傳報道研究所各項工作的特色做法;各職能部門依托網絡平臺,建立蜜蜂之家(所職工工作群)、財務群、政務群、行政支部群等微信公眾號,及時開展政策解讀,解答職工疑惑,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有效彌補職工之間的交流不足,實現更好服務。(通訊員 謝文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