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為促進雙季超級稻研究與推廣,中國水稻研究所分別在江西南昌和湖南長沙召開了超級早稻“中嘉早17”推廣工作會。
7月7-8日,水稻所和江西省農業廳共同承辦了“中嘉早17”現場考察暨推進雙季超級稻研究與推廣工作座談會。農業部科教司潘海平副司長、李芹調研員,江西省農業廳馬巖波副廳長,水稻所所長程式華、副所長廖西元以及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湖北、安徽等6個雙季稻生產大省的農業行政、技術推廣及種子企業代表60余人參加。
在江西鄱陽縣珠湖農場“中嘉早17”萬畝展示現場,與會代表們深入田間地頭,仔細察看著水稻長勢。據珠湖農場種植大戶、全國勞模高彩霞介紹,去年他引進試種的45畝“中嘉早17”,長勢良好,平均畝產比其他品種高120多斤。今年,他在自己承包經營的1.3萬畝水田中,種植“中嘉早17”品種超過1萬畝,畝產超過600公斤,比其他品種畝增超200斤。他計劃明年全部種植中嘉早17品種。當地農技人員也表示,“中嘉早17”好種,產量高、穩產性好,明年將繼續在全縣范圍內大面積推廣。
在研討會上,水稻所胡培松研究員介紹了“中嘉早17”選育、審定和示范推廣情況;各地有關推廣部門和種業企業分別介紹了該品種在當地的示范推廣現狀,總結了好的做法和經驗,介紹了種好該品種需要注意的幾個關鍵措施。各地農業科技主管部門、科研和推廣部門先后匯報了當地雙季超級稻研究和示范推廣情況,并就深入推進雙季超級稻研究與推廣工作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大家一致認為,大力推廣超級稻,尤其是在適宜地區大力發展雙季超級稻,為實現水稻“七連增”作出了重要貢獻,也是今后水稻生產穩定發展的重要舉措。雙季超級稻研究和推廣是當前超級稻發展的薄弱點,必須加大研究力度,加快推廣步伐。
7月9-10日,水稻所與湖南省農業廳聯合召開了“中嘉早17”示范推廣工作會議。水稻所所長程式華和湖南省農業廳、省農科院以及25個縣(市、區)農業行政、技術推廣部門負責人50余人參加會議。
與會代表實地考察了湘潭縣石潭鎮 “中嘉早17”萬畝高產示范現場。據農技站負責人介紹,今年該鎮整建制推進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其中推廣“中嘉早17”1.6萬畝,占全鎮水稻面積的1/3 。“中嘉早17”穗大、粒多,結實率稿,產量潛力大;株型適中,莖稈粗壯,抗倒伏,適宜機械化收獲;耐肥,抗性較好,后期落色好。經最近田間調查,高產田塊理論產量超過700公斤,絕大部分田塊都在550公斤以上,有望實現大面積增產。
與會代表集中對“中嘉早17”品種及其配套栽培技術、示范推廣等進行了總結和研討。湘陰、衡陽縣等5個高產示范基點縣(市、區)農業部門負責人總結了該品種在當地的示范推廣情況和下一步打算。與會代表認為,“中嘉早17”自2009年開始示范推廣以來,總體表現高產、穩產、好種、抗性較好、加工品質優的顯著特點,是近年來我國高產早稻品種的杰出代表,是一個深受農民喜歡、市場歡迎、政府放心的好品種,推廣速度快、潛力大。
據介紹,“中嘉早17”于2008年通過浙江省審定,2009年通過國家審定,2010年被認定為超級稻,2010年、2011年均列入農業部和浙江省主導品種。該品種的主要特點有:一是豐產性好。國家區試兩年第一,增產極顯著,在大部分試點區表現前兩位。二是株高適中,莖稈粗壯,抗倒伏力強,適宜輕型栽培。三是膠稠度長、直鏈淀粉含量高,適合作加工和儲備用糧。四是適應性廣,全生育期與“浙733”相仿,特別適宜在長江中下游區作早中熟早稻種植。在示范推廣方面,水稻所于2009、2010年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共安排百畝高產片80余個,千畝示范方19個。據5省不完全統計,預計2010年推廣面積達到150萬畝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