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祥 (1916-1996)
遺傳育種學家院士簡介
朱祖祥(1916—1996),男,浙江寧波人,著名土壤學家。1938年畢業于浙江大學農學院農化系,1948年獲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歷任浙江農業大學教授、土壤農化系主任、副校長、校長、名譽校長,浙江省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首任所長,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早期研究影響土壤中交換態陽離子有效性和各種因子,提出飽和度效應、陪補離子效應和晶格結構效應等概念。對土壤和水稻營養障礙化學診斷的理論、方法及標準等問題作了系統的研究。長期從事土壤理化性狀檢測手段、土壤磷化學及其有效養分和土壤水分能量概念的研究,并對綠肥肥效機制、土壤化學環境及污染物轉化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曾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總編委會委員,《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土壤卷》編委會主任,并被特約為《國際熱帶農業》(印度出版,英文版)編委。主編的全國高等農業院校通用教材《土壤學》獲1988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優秀教材一等獎。曾獲浙江省人民政府、省科學大會、省教育委員會以及國家教育委員會多項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等。
“求真、求善、求美,為人師表,嚴于律己。是德、是智、是體,教書育人,貴在薰沐。”這是朱祖祥先生的題言,也是他一生經歷與追求的最真實寫照
為農業科研教育求真求善求美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祖祥
潛心科學研究
——他僅用3年時間就獲得美國大學的碩士、博士學位;
——他是中國著名的土壤學家,開創了我國土壤學科的新領域,是土壤化學的奠基人;
——他創建中國水稻研究所,并為之爭取到世界銀行專項長期無息巨額貸款。
朱祖祥對土壤化學和土壤物理學有很深造詣。1944年冬,他被浙江大學選送到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研究生院深造,主修土壤化學,副修植物生理學、表面化學。整個留學期間,他放棄寒暑假,并利用一切機會在試驗場的農業化學室做分析工作。他選修并完成的學分總數,超過博士學位定額30多分,僅用3年時間就完成兩篇學位論文,榮獲碩士和博士兩個學位。朱祖祥學成回國前,其系主任和導師特致函浙江大學,對其學業水平和科研成就給予高度評價,并贊揚他在該校土壤系研究生中享有的聲譽。
朱祖祥早期主要研究影響土壤中交換態陽離子有效性和各種因子,率先提出的飽和度效應、陪補離子效應兩種概念,深刻闡明了土壤有效養分的動態及其差異根源,為美國的一些土壤學教科書和國外不少專業論文所引用。他和學生們研究的土壤酸度混合指示劑,其配方在我國土壤學界很快得到廣泛應用,美國農業部將這種指示劑的配方列入美國《土壤調查手冊》中。自20世紀60年代起,他指導研究生研究磷的土壤化學,并在國內率先研究土壤養分和水分能量。20世紀70年代,他主持研究作物和土壤營養化學診斷,提出水稻營養和土壤化學診斷的簡易方法及有關理論。20世紀70年代末期,他研究土壤養分、水分能量概念以及有關熱力學函數表達的理論和應用,還在綠肥肥效機制的探討、土壤化學環境和污染物的轉化等方面有廣泛的研究。撰有學術論文、著作、譯著約90篇(種),開創了我國土壤學科的新領域,在國內外土壤學界有重大影響,是土壤化學的奠基人。他曾主持全國土壤普查、土壤診斷研究協作組工作,對土壤和作物營養診斷的化學速測進行大量試驗。他領銜撰寫的《土壤和植物營養診斷速測方法》一書,行銷全國,他所研制的土壤營養診斷比色卡,則被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大量采用,從而推動了全國各省土壤診斷、作物施肥研究的蓬勃發展。朱祖祥創立的許多理論與技術在土壤科學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對提高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發展農業生產力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曾獲浙江省人民政府、省科學大會、省教育委員會以及國家教育委員會多項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等。 朱祖祥擔任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組評議組成員、全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議組成員、《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總編委委員、《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土壤卷》主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熱帶農業》特約編委等職。他曾多次率團赴美國、英國、前聯邦德國、印度、菲律賓等國,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和進行考察活動,與國際同行專家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同美國、英國、前聯邦德國的幾所大學及科研機構達成或簽訂了學術和培訓協議,積極促進國際間校際、所際的合作關系。 中國稻米總產量居世界之冠,水稻種植歷史久、分布廣,品種資源豐富,雜交稻、矮稈稻育種等為世界矚目。但長期以來卻沒有一個全國性的稻作專業研究機構。為組織、協調和發展我國的稻作科學研究,借鑒國際水稻研究所等國際研究機構的成功經驗,1981年農業部決定建立中國水稻研究所。朱祖祥為建立第一個全國性的稻作專業研究機構——中國水稻研究所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他作為中國水稻研究所籌建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長(后任該所理事會副理事長),以強烈的事業心和開拓精神投入到建所的各項工作中去。特別是在爭取世界銀行專項長期無息巨額貸款,簽訂與國際水稻研究所的長期科技合作協議等方面,他都發揮了關鍵性的信息聯系與傳遞、參與談判和決策協調的作用。
悉心農學教育
——他是我國最早培養土壤化學和土壤物理學方向的研究生導師;
——他高瞻遠矚,早在1978年就意識到污染問題,在原浙江農業大學建立了全國農業院校的首個環境保護系。
自1938年浙江大學農學院畢業留任助教到1996年不幸因公逝世,50多年來朱祖祥一直從事農學教育工作,為祖國培養了大批農業骨干人才。當他還是浙江大學學生和畢業后任助教時,就多次向學校陳述建立農化系的必要性。后經校委會討論通過,正式成立了農化系。抗戰期間,浙江大學被迫西遷,大量圖書、儀器、藥品和必要的教學設備也同時遷運,朱祖祥就擔負了押運整個農學院儀器、藥品等設備的艱辛重任。其間水陸周轉,他或高臥于箱頂激流行舟,或曲蹲于箱背以避逆風,歷經千辛萬苦,南下江西贛州,中轉廣西陽朔、宜山,終于安全遷至貴州。在貴州湄潭,他作為農化系里僅有的兩個青年助教之一,熱情奔放地全力投入建設實驗室,開辟試驗地,收集文獻資料,配合教授備課等工作。在實驗用房、儀器不敷周轉時,他就利用晚上或假日為同學安排實驗,熱心執教,恪盡職守。1942年,他升為講師。1948年,他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后,成為當時浙江大學農學院最年輕的教授。
新中國成立后,33歲的朱祖祥被任命為浙江大學農業化學系主任,他竭盡全力,充實教師隊伍,廣開專業設置,為農化系的建設與發展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1952年,我國高校院系調整后,他又致力于浙江農業大學的發展壯大,歷任浙江農業大學教授、土壤農化系主任、副校長、校長、名譽校長,為浙江農業大學的改革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指導、培養研究生和外國留學生,是我國最早培養土壤化學和土壤物理學方向的研究生導師。朱祖祥遵循的準則是事業第一,工作至上。他治學嚴謹,盡管學識淵博,仍精心備課,一絲不茍。教學中特別強調“三基”,即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嚴格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科學實驗基本技能。他敦厚淳樸,平易近人,對年輕一代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總是滿腔熱情,循循善誘,務求嚴謹,從不草率,解答疑難問題準確、正規,查考有據。他執教50多年,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大學本科畢業生和23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并接受過由國家教委下達的外籍研究生(包括美國、前聯邦德國博士研究生)來華進修的指導任務,學生遍布國內外,為提高我國土壤科學研究水平,壯大科研力量及國際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他還受各方委托,培養土壤化學專門人才,在江蘇、浙江、福建、安徽等省曾受過朱祖祥培養的學生,有不少都已成為科技方面的干才或擔任重要科技管理工作。
朱祖祥在肩負行政和講課的雙重任務下,先后編寫出全國最早的《土壤學》、《土壤化學》和《土壤物理學》教材,其中《土壤學》教材,被廣泛采用,1988年獲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與土壤學教材建設密切相關的是建設專業實驗室和土壤標本館。浙江農業大學的土壤化學實驗室、土壤物理實驗室、恒溫室以及土壤標本陳列館等,都是在朱祖祥親自參加、領導下建成的。他和其他教師一起,收集了全國各主要土類的整段標本,還結合土壤普查收集了上千個土壤樣本。他對土壤標本陳列館的建立,從標本征集、陳列柜飾、房舍修建,乃至經費申請等等,事無巨細,無不躬親。該陳列館在20世紀80年代前曾被譽為宏大完備的土壤實習館,亦為來訪賓客必到的參觀場所。
朱祖祥遠見卓識,早在1978年就意識到環境污染問題,在原浙江農業大學建立了全國農業院校的首個環境保護系。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環境保護是實現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領域,是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朱祖祥就在土壤化學、植物營養生理學等領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率先提出了在農業院校開設環境保護專業,在他的主持下,原浙江農業大學從1978年開始招收環境保護專業的本科生,農業部也從1980年開始委托浙江農業大學為國家舉辦農業環境保護干部培訓班。20世紀80年代初,浙江農業大學在全國最早建立了“農業環境保護學博士點”,至此我國農業環境保護的研究、管理、教育逐步走上了正軌,為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業環境保護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熱心社會活動
——他求真求善求美,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
——他是浙江省科協的創始人之一;
——他80高齡因公殉職,奮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朱祖祥既是我國著名的土壤學家和農業教育家,又是杰出的社會活動家。在擔任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并負責科教文衛方面工作的十幾年里,他非常關注精神文明建設和法制建設。為制定該省九年制義務教育條例和《浙江省職業技術教育條例》等法規,他跋山涉水,不畏艱險,走遍全省各地,訪問人大代表,傾聽群眾意見。為了解法律的貫徹實施情況,他經常深入基層視察調研,并親自動手撰寫議案,為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是九三學社浙江省委主委、名譽主委,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常委,為九三學社的參政議政和地方組織建設,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和愛國人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還擔任過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務。 朱祖祥十分關注科協和學會的健康成長。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就是浙江省科協的創始人之一,擔任過浙江省農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省土壤肥料學會理事長,省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理事,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務。他不辭辛勞,積極組織和參加學術活動,活躍學術空氣,促進學術交流,為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作出了不少貢獻。1990年3月,他獲得中國科學院頒發的榮譽獎章。 朱祖祥對家鄉、對母校有很深的感情。朱祖祥先求讀于慈湖高等小學堂(今慈湖中學)和民強中學,后在效實中學學習5年。1989年4月,他為母校慈湖中學題詞“求真、求善、求美,為人師表,嚴于律己!是德、是智、是體,教書育人,貴在薰沐。”1994年10月,他到故鄉出席應氏家族捐資重建慈湖中學落成典禮,在會上作了熱情洋溢的發言,回憶了母校師長和自己的學習生活,并任慈湖中學首屆校友會的名譽會長。 朱祖祥是一位熱愛祖國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具有高度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的創業者。1983年,他去前聯邦德國訪問途中,曾應友人之求即興填詞:“遠山青,近野綠,異國風光炎黃情,無奈十年誤歲月,奮身‘四化’興國運。”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心聲。1996年,已80高齡的朱祖祥依然精神矍鑠,參加長江三角洲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考察,然而就在赴江浙滬實地考察途中,突生變故,不幸于11月18日在紹興逝世,奮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這位中國著名的土壤學家、土壤化學的奠基人,一生桃李滿天下,“為人師表求真求善求美貴在奉獻,教書育人是德是智是體嚴于律己”,這既是朱祖祥院士提出的教育理念,也是他半個多世紀為人師表的真實寫照。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