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撿”起小芝麻 創造大作為
湖北省創先爭優優秀黨員、油料所張秀榮研究員簡記
發布時間:2012-07-23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芝麻很不起眼。俗話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比喻因小失大。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卻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抓住小小芝麻,創造出了一流業績。她就是25年如一日潛心芝麻研究,致力我國芝麻產業發展的張秀榮研究員。
張秀榮1982年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1987年到油料所從事芝麻種質資源和育種研究工作,現為油料所芝麻種質資源課題組負責人、國家芝麻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湖北《農家顧問》科技咨詢團咨詢專家、《農業科技通訊》編委等,先后獲油料所首屆女職工標兵、中國農科院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與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糧油作物相比,芝麻是名副其實的小作物。因受產業規模小的影響,在科研立項、經費投入、成果評定、成果推廣等方面,芝麻獲得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及主要糧油作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張秀榮決心把芝麻研究做好。1995年,張秀榮在擔任芝麻種質資源課題組負責人后,感受到最直接的困難就是科研經費不足和團隊人手不足。為此,她注重加強團隊建設,作為共產黨員和課題組長,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和主觀能動性,吃苦在前,用勤奮彌補人手不足等客觀困難。在她的帶領下,課題組逐漸走出困難局面,人員從2人發展到固定人員7人、研究生和客座人員5人以上,并擁有3名博士科研骨干,形成了人員結構合理的創新團隊。
張秀榮先后承擔了國家、省部級及國際合作等研究課題20余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7項,發表研究論文50余篇,主持育成優質芝麻新品種12個。在全國芝麻同行業中,她育成的品種成果轉化效率名列前茅,推動了湖北及江淮流域主產區芝麻品種的更新換代和單產提高,新品種增產率達到10%-20%,對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歷經十年育成的中芝13,具有“三高一廣”突出特點,即高耐濕高抗病高產廣適應性,在長江和江淮流域主產區廣泛應用,全國累計推廣1200萬畝,產生社會經濟效益6億余元,2011獲得了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張秀榮注重科企合作,先后與合肥豐樂、湖北中農、安徽燕莊油脂等多家國內知名種業公司和芝麻加工企業合作,開發高產優質抗病抗逆專用芝麻新品種,通過轉讓中芝11、中芝13等十多個品種的經營權,充分利用企業營銷優勢,加速了成果轉化。通過成果“立地”轉化,不僅發揮了新品種、新技術對芝麻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作用,而且對科研起到反哺作用。
中芝13等新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為張秀榮帶來了看得見的成績,但她并沒有忽視基礎方面的研究。在她的帶領下,課題組瞄準產業重大科技問題,將成果轉化獲得的直接經濟收入返補科研,深入開展芝麻分子生物學等基礎研究,形成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目前,課題組申請獲得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與了國家“973”計劃項目研究,已在《BMC Genomics》等國際期刊已發表SCI論文10余篇,在芝麻優異種質鑒定評價和重要基因發掘、耐濕性研究、芝麻功能基因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水平不斷提高,逐步跨入世界前列。
張秀榮不斷創新思路,勇攀科研高峰。針對現今芝麻品種高大株型特點與當前輕簡化生產、密植習慣不相適應的情況,她首先提出了利用矮化、緊湊基因資源開展芝麻“理想株型”育種新方向,通過協調芝麻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以期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項研究已取得階段性進展。
堅持從“地”到“天”,張秀榮將論文既寫在了廣闊的田野上,也寫在了科學的殿堂里。有她這樣的一批能吃苦、能戰斗、能奉獻的科技工作者,油料所建設“頂天立地、國際一流”的現代農業科研院所的目標,就一定會實現。(通訊員 余波)
張秀榮1982年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1987年到油料所從事芝麻種質資源和育種研究工作,現為油料所芝麻種質資源課題組負責人、國家芝麻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湖北《農家顧問》科技咨詢團咨詢專家、《農業科技通訊》編委等,先后獲油料所首屆女職工標兵、中國農科院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與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糧油作物相比,芝麻是名副其實的小作物。因受產業規模小的影響,在科研立項、經費投入、成果評定、成果推廣等方面,芝麻獲得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及主要糧油作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張秀榮決心把芝麻研究做好。1995年,張秀榮在擔任芝麻種質資源課題組負責人后,感受到最直接的困難就是科研經費不足和團隊人手不足。為此,她注重加強團隊建設,作為共產黨員和課題組長,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和主觀能動性,吃苦在前,用勤奮彌補人手不足等客觀困難。在她的帶領下,課題組逐漸走出困難局面,人員從2人發展到固定人員7人、研究生和客座人員5人以上,并擁有3名博士科研骨干,形成了人員結構合理的創新團隊。
張秀榮先后承擔了國家、省部級及國際合作等研究課題20余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7項,發表研究論文50余篇,主持育成優質芝麻新品種12個。在全國芝麻同行業中,她育成的品種成果轉化效率名列前茅,推動了湖北及江淮流域主產區芝麻品種的更新換代和單產提高,新品種增產率達到10%-20%,對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歷經十年育成的中芝13,具有“三高一廣”突出特點,即高耐濕高抗病高產廣適應性,在長江和江淮流域主產區廣泛應用,全國累計推廣1200萬畝,產生社會經濟效益6億余元,2011獲得了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張秀榮注重科企合作,先后與合肥豐樂、湖北中農、安徽燕莊油脂等多家國內知名種業公司和芝麻加工企業合作,開發高產優質抗病抗逆專用芝麻新品種,通過轉讓中芝11、中芝13等十多個品種的經營權,充分利用企業營銷優勢,加速了成果轉化。通過成果“立地”轉化,不僅發揮了新品種、新技術對芝麻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作用,而且對科研起到反哺作用。
中芝13等新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為張秀榮帶來了看得見的成績,但她并沒有忽視基礎方面的研究。在她的帶領下,課題組瞄準產業重大科技問題,將成果轉化獲得的直接經濟收入返補科研,深入開展芝麻分子生物學等基礎研究,形成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目前,課題組申請獲得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與了國家“973”計劃項目研究,已在《BMC Genomics》等國際期刊已發表SCI論文10余篇,在芝麻優異種質鑒定評價和重要基因發掘、耐濕性研究、芝麻功能基因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水平不斷提高,逐步跨入世界前列。
張秀榮不斷創新思路,勇攀科研高峰。針對現今芝麻品種高大株型特點與當前輕簡化生產、密植習慣不相適應的情況,她首先提出了利用矮化、緊湊基因資源開展芝麻“理想株型”育種新方向,通過協調芝麻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以期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項研究已取得階段性進展。
堅持從“地”到“天”,張秀榮將論文既寫在了廣闊的田野上,也寫在了科學的殿堂里。有她這樣的一批能吃苦、能戰斗、能奉獻的科技工作者,油料所建設“頂天立地、國際一流”的現代農業科研院所的目標,就一定會實現。(通訊員 余波)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