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西路2號,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申請建設,管理依托單位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2007年項目建議書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復,2008年獲得環境保護部批復, 2009年農業部對該項目初步設計和概算進行批復,2010年獲項目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2010年完成辦理施工許可證,2013年完成建設投入試運行。
一、科學中心功能
“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是面向農業、林業、環保等領域,專門從事高危農林有害生物研究的綜合性國家級創新平臺,是國家生物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科學中心由高級生物安全隔離實驗室及溫室(農業生物安全三級)、中級生物安全隔離實驗室及溫室(農業生物安全二級)、通用生物實驗室、公用技術平臺與公用設施、農業生物安全信息分析處理網絡用房及相關輔助用房共計16897平方米,購置儀器設備109臺/套、試驗臺通風柜等200臺套。
二、科學中心用途
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是國際一流、設施可靠、功能齊全的現代化農林生物安全預防和控制科學技術研究基地,主要用途是從事高危農林有害生物災變規律和防控理論與技術的研究,為國家和社會提供科學和技術服務。包括開展對不同安全級別的農林危險性外來入侵生物、農林高致害變異生物和農林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的科學研究,生物安全信息服務,高水平農林生物安全人才培育和國內外合作與交流等。其主要用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引領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攻克一批監測、預警、撲滅和控制主要高危農業有害生物的核心與關鍵技術,為防御有害生物對我國經濟、社會和公共安全的威脅提供技術保障。針對高危農林有害生物(植物、昆蟲和病原微生物)的預警、監測和控制三大科學問題,深入系統地開展預防預警的理論模式與評估體系、遺傳分化與變異、快速進化與協同進化、寄主互作與系統抵御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揭示危險外來生物的入侵與發展機制,解析高致害變異生物的致害性產生與控制機制,發展農林生物安全科學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途徑。
(2)建成國內外農業生物安全科學技術交流平臺 采用“開放與共享”的策略,利用國家農業生物安全中心的現代化科學設施,建立平臺協作共享系統運行和管理辦法,強化對公共科技資源開放利用的社會共享和監督,使其成為我國農林生物安全科學研究領域的國家平臺,成為國際相同領域中有重要影響的研究基地。
(3)凝聚、培育國際農業生物安全高端人才 我國有一批在國外從事農林生物安全研究的優秀科研人才,其中有不少人有意回國工作,但限于國內設施條件而尚未實現宿愿。該中心的開放運行不僅將凝聚一批優秀拔尖人才回國工作,還將促進我國農林生物安全研究隊伍科研素質整體上的大幅度提高,源源不斷地為國家培養專門從事農林生物安全科學研究與管理的高級人才。
分享到
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
發布時間:2023-02-08
(單位: 植保所)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